我院代表队参加“华巨中国杯”第十四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并取得好成绩

发布者:张爱芹发布时间:2017-05-08浏览次数:1472

2017421日至23日,由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华巨中国杯”第十四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18所院校的36支队伍参赛。我院派出两支队伍(一队:张颖、李谈词、俞涛;二队:刘志超、唐林、高慧)代表我校参赛,其中一队获得三等奖。我院陈忠范教授作为竞赛评审组专家评委出席了本次竞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冲击、撞击等偶然荷载工况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采用设置防撞构筑物的方法,可避免或减轻冲击、撞击等偶然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物、重要设备造成的破坏。在此背景下,本次竞赛要求各参赛队在14个小时内完成一个防撞结构模型,模型需要承受一定竖向荷载和水平撞击。在比赛中,各参赛队要完成模型制作、现场答辩、模型加载等流程,经专家评审,最终得出总成绩。

受加载设备的订购以及其它工作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今年我校的相关备战工作自3月底开始,于47日校内选拔结束后开展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集训。在此期间,参赛队员进行了大量的模型制作和加载试验工作,并在16级硕士研究生王尧和谢昊的协助下完成了结构的建模计算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模型结构方案,同时不断提高制作工艺。

通过参加华东赛的现场经历,特别是通过与各兄弟高校参赛队的交流,两组参赛队感触颇深:第一,在备战的模型方案选择环节上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要勇于尝试不同的方案,敢于创新并付诸实践。第二,要全面细致考虑各种临场因素并善于变通,准备多种预案。本次竞赛现场各方面的条件和校内集训时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一是现场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偏差;二是现场的加载装置与平时所用的也有一些差别;另外,现场温湿环境对模型受力性能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今后此类竞赛的备战中要注意考虑这些临场因素的影响。第三,回报与付出是成正比的。不少兄弟高校参赛队严谨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结构选型还是在模型制作工艺方面都需要百分百的努力。

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于2003年由同济大学发起,是一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科性竞赛,旨在加强华东地区高校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大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历年来我校在该项赛事上均获得良好成绩。

  

(于路港、缪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