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的人生情怀---记我校孙伟院士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1-11-19浏览次数:1175

 

一部电影,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50 年前,少女时代的孙伟正在积极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孙伟看了一部苏联电影。电影里大家齐心协力,大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动人场景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特别是电影里那位女工程师井然有序地指挥整个工程建设的魔力,更是激起了孙伟强烈的好奇心。从那时开始,孙伟就暗中发誓,自己长大后也要从事土木工程工作。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孙伟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第二志愿才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50年后,孙伟笑言,是当时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促使她走上了一生钟爱、须臾不曾偏离的土木建筑材料科学的研究之路。

    一次机缘,坚定了一生的信念

   1958年,孙伟留校任教。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人民的温饱都无法解决,何谈国家的建设?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孙伟在普通讲师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地默默工作着。

    1984年8月,孙伟获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赴美国塞拉克斯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完成为期一年的科研合作项目。

    初到美国的孙伟,惊讶胜过了好奇。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令孙伟十分诧异的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国内才刚刚起步不久的复合材料研究在美国早已投入实用,并且遍地开花,从不起眼的马路路面到鹤立鸡群的高层建筑,从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到一飞冲天的人造卫星,复合材料的应用几乎遍及国家各行各业。

    正是在比较中,孙伟看到了国内材料科学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巨大差距。也是在反复的比较中,孙伟敏锐地察觉到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发展,对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意味着什么。从此,目标明确的孙伟一头扎进赛拉克斯大学的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对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组成结构、界面有限元分析以及增强、增韧、阻裂机理、断裂特性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在回国后的20年间,视野开阔、研究思路清晰的孙伟认准了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大意义,20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理论文章,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难题,为我国的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种情结,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孙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她的科研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材料科学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工程实践研究。在第一阶段中,孙伟主要从事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基本理论研究,提出了钢纤维对砼路面的增强效率、设计新方法和建造技术,建立了3个系列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与纤维砼路面结构新形式以及相应的疲劳新方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了多系列新型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包括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微粒细丝复合技术,制备出超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建立了多种工程试验模型等,为后续的工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从事实际工程研究的标志性开端是介入三峡工程项目。在三峡项目中,孙伟负责为三峡大坝混凝土采用优质粉碳灰提出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成功完成三峡大坝混凝土能否采用优质粉煤灰的科学论证项目,让孙伟倍觉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又感慨万千。为国家重点工程添砖加瓦是一种责任;而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上,在实际工程中及时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既令人兴奋,又催人奋进,促人创新!
    当时,年已半百的孙伟活跃在许多国家级重大工程施工现场: 1997年,承担南京长江二桥工程项目,确保二桥结构混凝土安全服役100年。

    2000年,承担国家级重大工程??润扬大桥相关项目。2005年,大桥建成,专家对该项目验收的鉴定结论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加载的多重破坏因素作用下,重大桥梁工程寿命预测是国际领先水平。

    2000年,承担国家级重大工程南京地铁项目,确保地铁专用结构混凝土100年设计使用寿命。

    现在,孙伟的足迹又踏遍了在建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苏通大桥工地现场。

    孙伟感慨地说,如三峡工程、润扬大桥、南京地铁、苏通大桥等国家重大基础性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国家富强、财力鼎盛的体现,更是攸关国计民生的百年大事,容不得半点粗心和马虎。

    无论是难免荒凉的桥梁工地现场,还是热闹拥挤的市区工地,在孙伟眼里,凡有工程开工的地方,有机器轰鸣的声音,高性能混凝土能派上用场,就让人兴奋,令人鼓舞,就是最美丽的风景!

    一种境界,收获一生的喜悦

    孙伟是山东人,到现在普通话还说得不太好。为了更好地和国内学者交流、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生,孙伟口袋里一直装着拼音卡片,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以纠正自己的发音。更让人感动的是,年近70的孙伟,每天的工作时间仍保持在14个小时以上:早上6点多起床,8点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中午不休息,一直工作到晚上下班;晚间,看完新闻联播后就到自己的书房,又开始工作,一直到12点才上床睡觉。 孙伟的很多同事和学生一再劝她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可她却依然如故,2003年到2005年两年期间,甚至“变本加厉”,不顾身体状况,坚持科学研究。

    孙伟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事和自己学生的生活却关怀备至。孙伟告诉记者,她不希望青年教师和自己的学生像自己这样过着“单调的生活”,希望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一点,物质生活宽裕一点,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更能从容一点。

    勤俭、热心、宽容、豁达、有原则、有远见,这些优秀的品质加上孙伟高超的治学水平,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异常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境界决定视野。孙伟为人的境界拓宽了学术视野的同时,更凝结了团队,培养了人才。

  (文/王海风)

(转载自:中国工程院 http://www.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