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华东赛总结——刘雅凡
发布人:蒋鸿鹄  发布时间:2015-12-09  动态浏览次数:260

华东赛圆满落下了帷幕,回首过去的紧张而充实一个月,我收获的不仅是华东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更是一番心灵上跌宕而精彩的旅程。

在制作第一个模型时,我们对它的结构受力、抵抗荷载能力没有太多概念,一部分是凭直觉制作,直到经历了一次试加载,我们分析失败原因,对模型的受力方式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成功的在校赛的第一轮加载中脱颖而出,但是模型较重,且水平位移太大。

针对薄弱之处,我们优化方案,把侧面的拉杆压杆全部去掉,改为一根斜拉条和一根从顶端打到地基的斜撑,这根斜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将水平方向的荷载直接传至地基,有效的控制了侧向位移,用来参加华东赛的模型就是以这个为原型,侧向位移1.4mm,是所有参赛模型中最小的,这也是我们能在华东赛上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在校内的三轮加载比赛中,我们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接下来我们积极备战华东赛,可是却遇到了瓶颈,此时我们的模型重150多克,我们预料华东赛中肯定有不到80克且能挺过三轮加载的模型,所以我们为了减重绞尽脑汁地构想新方案,但结果都不理想。最终我们决定还是在原来150克的模型上做文章,将它做轻做细。说来有些好笑的是,我们之前的道具很是接地气,例如用来卷圆柱的毛巾架和撑衣杆,用来抹木胶的牙刷。为了减重,我们需要把圆柱的直径减小从而减少用纸量,于是买了直径不同的钢管铝管,但接下来面临的难题就是,主杆变细柔度变大,而且我们的模型也不是刚性结构,因此给我们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模型稍摆不正就会失稳,直到出发之前我们依然没能制作出一个质量轻且三轮全过的模型。我们决定正式比赛时会利用木条等制作一个精准的模具,运用砂纸将顶和底打磨平整,并打磨杆端接口处,增加杆与杆连接处的耦合性。之前我们还被调侃为“天眼队”,因为搭建模型、施工埋沙时主要靠目测,但对待最后正式比赛的模型,我们用足了所有的制作时间,每一部都精细制作,所有尺寸都是通过精确测量、反复比对才决定的。

在华东赛比赛会场中,不得不感叹各高校同学的奇思妙想和高端道具,例如有些组将一张白纸分为两层,相当于将纸的厚度减半,利用木胶比纸更结实的特点,可以将柱做得更轻更刚。在看到其他高校代表队各显身手时,我们难免会不自信,但会相互劝诫做好自己的模型就好,不要因为别的组而分心。

最后一天正式加载时,我们用到了很多辅助道具,例如模板、水平仪,还有本来制作好的模具,通过使用这些道具,力图使模型摆放端正,最终我们的模型成功挺过三级加载,并将水平位移控制的很小。起初我并没有太多信心,但随着比赛的进行,我们模型的优势也愈发明显,最终竟意想不到的取得了华东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感谢和我并肩作战的两个队友,他们做工细致,认真谨慎,虽然合作期间难免会有矛盾、争执,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会努力相互配合,换位思考,体谅对方。

感谢不求回报地帮助我们的朋友,本来我们是竞争对手,但在比赛过程中却能坦诚相待,互相协助,在我们组成为华东赛的代表队后,他们更是不遗余力,牺牲课余时间来帮我们制作模型,利用软件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持。这个一等奖不只属于我们三个人,是属于大家的。没有他们,我不能想象这一个多月将怎样度过,这份难得的友谊我会倍加珍惜。

感谢学校、学院的支持,感谢老师、学长为我们提出有用的建议,感谢科协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奉献。

举重如轻和举轻若重需要无数的磨练,能拥有这样的经历我很感激,通过这次竞赛,我学会忍让、忏悔、承受、沟通、坚持。我会珍惜这次经历,不论苦涩还是甜蜜,我都将它珍藏于心。



刘雅凡

051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