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结构竞赛第一名-学生竞赛感言
发布人:蒋鸿鹄  发布时间:2015-12-09  动态浏览次数:487

陈辉尧

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是我大学生活迄今为止最精彩的一笔。

在比赛陆续进行的一个多月中,我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说辛苦,是因为这次比赛在期末举办,从构思方案到制作模型都只能利用我们紧张复习,迎接考试的间隙时间,省赛更是在两场期末考试之间进行。为了考试和参赛两不误,我们只好熬夜奋斗。说快乐,是因为借比赛的机会,接触到了许多平时很少见到的教授,并且有机会向他们请教改进方案的方法,寻求他们的帮助。在我们的参赛方案的设计、优化过程中,很多老师都给予了我们详细的指导,这些指导涉及到方方面面,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取总是最快乐的。在这里必须向老师们送上我们诚挚的感谢!

这次获奖,也必须感谢我的两位同学,我们一起努力,将灵感变成了完整的设计方案,我们激烈讨论,发现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竭力改进,我们互相鼓励,在期末迎考的关键时刻,我们坚持制作新的模型,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次合作,让我深切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这次比赛注定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老师的亲切指导,大家的通力合作,还有学办老师带领学院科协大力相助,这所有的一切才成就了我们的获奖,感谢所有人!


焦李欣61208111

首先,我们小组的作品《索.塔—新型斜拉悬挂式高层建筑》能够获得“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一等奖,要感谢东南大学结构创新竞赛委员会各位老师关心以及土木学院和建筑学院各位老师的指导,特别感谢土木系王景全老师,多次针对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另外还要感谢建筑系吴锦绣老师在建筑形式方面给予的指导。没有学校的支持和各位老师的关心,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其次,我想结合这次竞赛的历程,谈谈成功与平时积累的关系。

记得刚接到竞赛任务时,距离交初稿只剩一周左右的时间,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一个比较合理和完善的方案,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建筑系和土木系的同学来说,任务还是比较重的。由于我是建筑系的学生,在四牌楼校区,所以和小组其他两位九龙湖校区土木系的同学交流的时间相对有限,这就又给我们的设计增加了阻碍。小组的第一次讨论是在一个周三的晚上,结束完一天的课程,他们乘校车赶到四牌楼,我们在图书馆的六楼一张小桌旁展开了最初的讨论。最初想法的获得总是很难,虽然之前我们都有了一些简单的想法,但还是觉得不那么满意,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卡拉特拉瓦,这是一名对结构狂热的建筑师。之前在屠苏南老师的建筑理论课上,我就对他夸张的结构表现艺术很感兴趣,而恰巧,土木系的两位同学也对这位土木工程方面造诣颇高的建筑师的作品有所了解,于是乎,我们开始了有效的讨论,我们汲取了他的一些结构灵感,我们有了最初的方案。如果没有我们平时在课堂或者其他途径对于建筑师或先例的积累,又怎么会有最初的灵感呢?

在校赛开始前的两天,老师对我们初始的方案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由于交稿在即,大家都很急躁,还是在图书馆六楼的那张桌旁,我们试着改柱子的粗细,我们试着改单元的形式,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时间越来越少,而方案仍然一筹莫展。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图书馆厚重的气氛中,我回忆起了设计课时老师对于形式美的衡量标准,即反映本质的即使美的,结合土木专业同学的专业知识,我们把握了方案结构的本质,将结构完整的甚至是夸张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方案的本质,这就是我要的美的形式。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寻找到美的标准呢?

省赛我们需要重新做模型,而比赛时间恰逢考试周,建筑系的建筑构造和土木系的结构力学课程考试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复习,因此我们甚至曾有过放弃省赛的念头,但是出于对竞赛方案的热爱和对学校的责任心,我们把仅有的几天复习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做模型,三个男人冒着挂科的危险,加上最后比赛和之前改方案,42夜没睡,终于按时完成了省赛的模型。但是,此时我们已经精疲力竭,考试只能凭着平时课堂的记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没有挂科,但成绩并不理想。这里,我们是反面教材,不管什么课程,不管课程是怎样进行考核,都应该在平时就做好认真的积累,单是希望用考前的突击,有时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始终是一种投机取巧,在遇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或突发事件的时候,你就会露馅,我们就是最好的例子。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是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出好成绩。

总之,这次竞赛的过程跌宕起伏,过程中大家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经验。只要平时各方面都有所积累,成功也只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05108306孙智宇

此次能代表我校参加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结构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我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荣幸。首先我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们这次代表东南大学参赛的机会,其次我要感谢指导我们改进方案并带领我们参赛的王景全、周臻等老师。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两位队友和身边的同学们。正是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下,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在从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方案设计构思,向老师、往届的学长进行请教。由于我们的一位队员焦李欣是在四牌楼校区,所以我和另一位队员陈辉尧经常往返于四牌楼和九龙湖校区之间。由于竞赛日程安排的很紧而竞赛时间和期末考试复习时间又严重冲突,我们常常牺牲复习的时间而投身于竞赛准备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亲自见证了我们的作品从无到有,方案从粗略到精细,模型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我们经历了校结构创新大赛、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校内选拔和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三轮竞赛的重重考验,最终披荆斩棘,克服困难,脱颖而出。

通过本次结构创新大赛,我们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学习了解,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力量的强大、虚心请教广纳建议的重要性和全心全意为一个目标而付出时的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省赛现场有位评委老师对我们说“我们是做结构的,是做工程的,就是要保证安全、经济…”这句话我将终身难忘。而得知自己代表东南大学获得一等奖时,也将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高兴地时刻之一。参赛的一个月真的让我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乐趣,对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成绩只属于过去,它只是对我过去的一种肯定。我知道未来我还有更多的机会等着我去挑战,我一定会向更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