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我院联合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图书馆举办“墨•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歌大字书法展

東南土木
2021年05月21日 12:35
图片
图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生大字书法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本次“墨·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字书法展,用生动的笔墨书写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新时代的实践百年光辉历程,这既是为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献礼,也是学校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美育工作、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


本次书法展由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图书馆、土木工程学院举办,涵泽轩书法社承办。书法展共计分为红歌颂、家书情、砼心铸三个篇章,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十余个院系的学生共同创作,累计作品40余幅。经过两周展出,累计参观人数达一千余人。



活动时间

2021年5月9日-2021年5月17日


活动地点

李文正图书馆二楼展厅


展厅介绍

图片

展厅入口

图片

二楼展厅

图片

二楼展厅

图片

二楼展厅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开幕式

由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图书馆、土木工程学院主办,涵泽轩书法社、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承办的“墨.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生大字书法展开幕式在李文正图书馆二楼展厅举行。本次活动得到南京天华江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大力支持。

图片
图片

图书馆馆长李爱国老师、校团委副书记张琰老师、土木工程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玲艳老师、南京天华江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刚先生出席此次开幕式。


首先是东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琰致辞——坚持辉映时代,饱蘸浓墨书写恢弘的时代华章。张琰老师对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书法艺术是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是开展美育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书法展即是一场书法展示,更是一节生动的党史学习课,能够让更多的东大学子增强文化认同、回眸历史,感悟初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片

张书记致辞


张书记的话语将开幕式现场气氛点燃,接下来是参展学生代表邓安琪发言。她希望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望同学们于书法墨香之中,体味作家们赤子之心,感受建党一百周年的豪情壮志。

图片

学生代表邓安琪发言


老师与学生代表致辞完毕后,与会嘉宾和参展学生代表共同为本次书法展开幕剪彩。


图片

剪彩仪式

随着绸带的剪落,本次书法展也正式开幕,各位嘉宾和同学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进入会场开始正式的参观,于书法墨香之中,体味作家们的赤子之心,感受建党一百周年的豪情壮志。

图片

参会嘉宾留影

图片

王书记签字留念

图片

张书记签字留念

图片

李经理签字留念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合影留念


图片

书法展篇章介绍

家书情(收录作品14幅)

彩笺尺素融情义,乌金翰墨挟新思。家书中蕴含着真善美,流露出那段光辉岁月中的人性美,方寸间又涌起新思想的波澜,涵泽轩书法社成员手执龙须,跨百年时光与前辈神交,将家书的内容与情感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复现给观众。


                展厅代表作



图片

作品:与妻书  作者:牟思涵  体例:四尺整宣


图片

作品:树志  作者:薛皓文 体例:四尺整宣

《林觉民与妻书》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林觉民的《与妻书》使人能够感受到涤荡灵魂的大气,挚热和深沉,读罢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悲观却坚定,嘶哑却沉稳,伤感却有力,爱的刻骨铭心对死却义无反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阳光和活力的毫无退缩的真男人,真英雄。

《树志》

申耀东在这封家书中,虽不着一个情字,但通篇关情,这是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之情。他在家书中向妻子坦言对当下危难时局的痛心,表达自己要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以改变现世的决心,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感情充沛、情绪激昂,有很强的鼓动性、感染力,像一份红色的革命宣言。



红歌颂(收录作品14幅)

     唱响红色歌曲唤醒红色记忆,红歌代表着一段历史,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将政治营养融入书法作品中,希望在一首首红歌中,带大家回望中国站起来,富起来的历程。


展厅代表作

图片
图片

作品:保卫黄河 作者:魏海墨 体例:四尺整张仿古宣纸

作品:我的中国心 作者:周颖文 体例:四尺整张宣纸

图片
图片

作品:东方之珠 作者:戴天扬 体例:四尺对开仿古宣纸

作品:祖国不会忘记 作者:邓安琪 体例:四尺对开宣纸


《保卫黄河》《我的中国心》

《东方之珠》《祖国不会忘记》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我的中国心》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


《东方之珠》,在着重“龙裔”和“斗志”这样的内涵后,让音乐作品于政治之外,赋予了更多的“香港精神”。该曲在坎坷沧桑的岁月里,伴随着风风波波、起起伏伏的历史一起成长,比其它单纯以赞美和歌颂为主的作品,拥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蕴


《祖国不会忘记》拥有着磅礴大气而又不失朴实真挚的风格。歌曲节奏前密后疏,富有动感,充满活力,表现出战士们勇往直前的攀登精神;歌词饱含了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敬仰、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歌谱则在雄浑中蕴含着深情


砼心铸(收录作品14幅)

     建筑是来自过去的使节,风尘仆仆,满面沧桑,低声向有心人诉说身上每一道岁月印痕的故事。我们根据革命建筑的典型意义为建筑题词,为革命建筑发声,颂革命精神,正时代新风。


                    展厅代表作



图片
图片


作品:《水调歌头·游泳》节选(一桥飞架南北)

作者:魏海墨    体例:四尺整张

作品:《梅庵笔底金石气》

作者:邓安琪    体例:四尺对开


《水调歌头·游泳》

《梅庵笔底金石气》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梅庵笔底金石气》:李瑞清号梅庵,1906年出任两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前身)监督,门下桃李芳菲。辛亥革命后退隐上海,黄冠道服,自号清道人,以笔墨为生。他是碑派书法名家,又通过教育事业将之发扬光大,遂成一代宗师。东南大学中的梅庵建筑,即是为纪念李瑞清而建。       在创作中,选取汉代碑版隶书,加以梅庵笔意,理解三句话即可得欣赏门径,曰“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纳碑入帖”。



三种情怀都将在一幅幅书法作品中展现出来,等待着你从墨香中体会红歌韵味,通过书法去感受这百年峥嵘岁月。


主办单位:东南大学图书馆、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承办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团委;

协办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涵泽轩书法社。


END



土润万物

木参九天





图片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东南土木官微


图片

修改于2021年05月23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東南土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