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10日14:00-7月11日18:00,地点:第三、四教学楼
2024年7月10日14:00-7月11日18:00,各知名专家分专题作主题报告,并且各专题师生也展开了交流互动。
结构防灾专题
2024年7月10日下午,结构与防灾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结构与防灾学科简介专题讲座”。建工系主任范圣刚教授、建工系教师代表以及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徐明教授,为200余名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学科介绍与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详细介绍,建工系教师代表对其各自科研团队研究课题的简要概述,以及东南大学结构与防灾学科的整体介绍。徐明老师介绍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简况,详细阐述了中心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并重点介绍了中心在结构防灾领域的先进实验设备和研究成果。
随后,建工系教师代表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范圣刚教授及教师代表介绍了建筑工程系基本情况,并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2024年7月11日,结构防灾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7月11日上午,东南大学的SeungDeog KIM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题为“The Evolution of Lightweight Structural System toward the Future”的讲座,SeungDeog KIM教授在讲座中讲述了轻质结构的现状及其前景,轻质结构已被开发为可以创建超大空间的先进结构,同时正在挑战开发一种新的轻质可部署结构系统,这种系统重量轻、易于移动,可以折叠和展开,以适应未来在外层空间的生活。随后,英国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陆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Structural resilience: shock, impact and blast effects & recent studies”的讲座,介绍了结构在冲击(包括碰撞)和爆炸作用下从局部材料到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讲座联系现象,结合所做的系列研究讨论了相应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帮助同学们区分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哪些是动力响应方面的问题 ,哪些属于材料与结构抗力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变化。
7月11日下午,东南大学先进技术与装备院副院长陈力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工程结构抗冲击爆炸研究若干新进展”的讲座,陈力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爆炸冲击破坏效应的基本原理、冲击波传播机制和爆炸冲击荷载模型、典型构件和典型结构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机制与评估计算方法、工程抗冲击爆炸防护的新材料、新结构和关键技术手段等结构抗爆炸冲击研究中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随后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王春林老师做了“顺应智能建造和强韧性需求的新型工业化结构体系研究”的报告,王春林教授围绕预制混凝土结构,从方便建造和震后修复角度解答了面向智能建造,装配式混凝土连接技术如何自我迭代,附加减震装置震后是否容易修复,是否可以在役修复的问题,提出了能自立的新型结构和连接以及采用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马氏体SMA材料来加工减震装置,在震后可通过加热-冷却来实现高效在役修复。
桥梁工程专题
2024年7月10日下午,桥梁工程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由刘钊教授主讲的“桥梁工程学科简介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刘钊教授总结了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在桥梁工程领域的超越式发展,指出在设计、建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目前桥梁工程领域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与机遇,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刘教授对东南大学桥梁学科也进行了简要介绍。东南大学桥梁学科依托由张喜刚院士领衔的“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期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致力于解决重大科研问题。刘教授还对各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刘钊教授与同学们还进行了互动交流,讨论了桥梁学科发展中目前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见解。这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桥梁工程学科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热情。
2024年7月11日,桥梁工程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7月11日上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王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物理-数据联合驱动的大跨度桥梁特异风效应智能预测研究”的讲座。王浩教授以近几个月来南昌特异风事件为引入,强调了风对人类生活和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损失。接着,王教授详细介绍了他的团队在桥梁抗风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并着重讲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风效应智能预测技术。在讲座中,王浩教授提出了该领域的未来展望和面临的挑战,如融合气象观测与现场实测研究特异风场预测技术,以及研发特异风作用下桥梁性能“监控”一体化智能系统等。他的讲座不仅展示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位授课专家是来自苏交科集团的张宇峰首席工程师,他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桥梁结构监测技术发展动态”的报告。张总首先介绍了苏交科集团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讲解了桥梁监测的概念,并将其比喻为桥梁的“神经系统”。接着,张总展示了桥梁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这些技术在保障桥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张总强调,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是一个新兴领域,尽管具有极大的潜力和显著的成功案例,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
7月1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的朱力教授带来了题为“铁路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运营期的动力性能和减振方法研究”的报告。朱教授首先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基本特性,重点讨论了在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以及界面等薄弱区域的疲劳损伤情况。针对铁路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偏低、动力响应显著的问题,朱教授详细介绍了振动控制方法,特别是在高速列车激励作用下的具体应用。接着,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郝天之总工程师带来了“桥梁轻量化监测:应变监测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报告。郝总系统介绍了桥梁健康监测和轻量化检测技术的整体情况,展示了基于应变时程曲线识别移动重载的技术、微应变高分辨率测量技术及其设备,以及裂缝宽度变化量的高精度测试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创新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在报告的最后,郝总还就就业问题分享了宝贵的经验,鼓励同学们敢于扎根一线,锻炼真本领。他强调,实践经验对于桥梁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鼓励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专业技能。
岩土工程专题
7月10日下午,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原系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戴国亮教授介绍了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发展历史、研究平台、师资力量和教授团队、学生培养等基本情况,以及我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戴国亮教授亲切地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当下热门岩土工程问题;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当前岩土工程问题研究的看法,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2024年7月11日,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7月11日上午,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由河海大学姬建教授、东南大学李霞教授分享各自领域的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姬建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风险分析、边坡工程与滑坡灾害预测、岩土工程安全韧性防控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获中组部第十三批“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江苏特聘教授。姬建教授分享了在岩土工程可靠度计算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滑坡问题加以分析,最后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李霞教授主要从事岩土体材料宏细观特性及本构模型、非连续多尺度数值模拟技术、复杂荷载和赋存环境下土结相互作用及基础承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江苏特聘教授。李霞教授就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方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新时期土木工程要紧跟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并在讲座的最后与同学们讨论数值模拟相关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观点。
7月11日下午,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姜娟总工程师就海上风电技术进行讲解。姜总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在海上风机防冲刷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悉心讲解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周燕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建造与增材制造领域中材料、机械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湖北省杰青、武汉“光谷3551”人才。周老师给学员们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月球科研站月面基地建设团队开展的科研情况。
市政工程专题
7月10日下午,市政工程专题分会场举办了“东南大学市政工程学科介绍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推介”讲座。东南大学梁止水副研究员介绍了市政工程学科的历史、目前的发展、师资队伍以及取得的成果,阐述了毕业生的去向并且对市政工程系所有老师的研究方向做了详细介绍。
2024年7月11日,市政工程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五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2024年7月11日上午,市政工程专题特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卢金锁教授做了“饮水品质的终端保障提升机制与装置”报告。卢金锁教授介绍了一种紫外光电/热同步终端饮用水处理技术,以去除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新污染物。这一技术有效利用了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快了紫外光电氧化去除污染物的效率,为终端饮用水水质保障及提升提供了新思路。随后,市政工程专题特邀南京理工大学葛士建教授做了“菌/藻污水生物控氮技术与调控方法”报告。葛士建教授针对传统污水生物控氮过程的碳足迹问题,及反应复杂引起的电子传递效率低的科学难题,以调控电子传递与种群活性为核心,有针对性地促进电子传递/受供体分配、激发光合电子转移、提升电子转移动力,在氮素氧化历程缩短、光合同化强化和碳链延长提速三方面取得原理、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基于菌/藻生理生化调控的控氮原理和技术。接着,市政工程专题特邀华中科技大学王宗平教授做了“黑臭水体治理后时代城市水环境问题与对策”报告。王宗平教授总结了黑臭水体治理方法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从混错接、CSO溢流污染、面源、沉降污染、景观养殖等方面介绍当前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
2024年7月11日下午,东南大学梁止水副研究员做了“环境修复·净化材料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梁老师介绍了玄武岩纤维填料(BF)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BF新型填料,阐述了新型MBF填料三维四膜层“生物巢”结构(直径大于10cm),并且构建了基于MBF填料的污废水处理工艺。此外,介绍了修复材料-改性亲水性聚氨酯(W-OH)及其关键应用技术,该技术已在三江源、崩岗、边坡等水土流失中开展示范和工程应用。随后,市政工程专题特邀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邢鹏研究员做了“寡营养水体磷循环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报告。邢鹏研究员介绍了基于深水湖泊抚仙湖水体、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磷形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发现贫营养水体磷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存在多种正反馈机制,威胁系统稳定性。上述阶段性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贫营养水体的元素循环过程及其潜在的生态安全风险。
工程管理专题
7月10日下午,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举办了学科推介讲座,建设与房地产系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科研经历和研究成果,为在座的同学们揭开工程管理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诚挚的邀请参加本次夏令营的本科生加入东南大学工程管理的大家庭。袁竞峰老师首先对东南大学工程管理学科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学科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吴伟巍老师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浪潮下,从数据要素视角出发的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并分享了如何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AI)促进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朱蕾老师讲述了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深入讲解了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平衡,以及长期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袁竞峰老师代表基础设施可持续智能化发研究组,深入介绍了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控、PPP模式与投融资决策、绿色建造和低碳经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朱瑨老师代表李启明老师课题组分享了他们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风险预警与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以及工程安全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她还将介绍自己在城市韧性和城市生命线领域的最新知识。王骞老师首先介绍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的经历,说明智能建造领域的智能建造与运维、机器视觉、建筑机器人、质量与病害检测、及语义模型重建等研究方向,展示如何通过科技提升建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李德智老师课题组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关键原则和实施策略,与在座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可持续城市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城市韧性的提高、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以及社区参与城市治理的有效模式。武雷老师对大型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简介,强调了研究在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介绍现代建筑施工工艺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如何解决当前建筑施工中的难点问题,并分享最佳实践和创新解决方案。邓小鹏和林艺馨老师共同探讨国际工程管理的前沿话题并分享了组内学生的读研经验,徐照老师深入剖析工程领域图形与视觉技术相关研究,陆莹老师介绍关于城市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宝贵知识。
2024年7月11日,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六位专家做主题报告,专家们带来了更多精彩的演讲。
2024年7月11日上午,东南大学陈甦人教授以“灾害下的韧性交通系统及城市”为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持交通系统的功能性和韧性。他的讲话侧重于如何通过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策略,提高交通系统对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抵抗力,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先进技术、优化路网设计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来强化城市的灾害应对机制。紧接着,同济大学卢昱杰教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智能建造科技创新”的主题演讲中,向各位同学们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他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协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施工和运维的各个阶段做出更精准、高效的决策,强调了大模型在分析复杂数据集、模拟建筑性能和优化施工过程方面的潜力。。来自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张林振院长在他的报告中详尽地阐释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将这些标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以提高项目的整体成功率。他对于如何在项目规划、执行和监控各个阶段中运用这些原则,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上午三位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视角独到,他们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无疑给在场的师生及专业人士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通过这次学术讲座,参与者得以接触到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视角和创新思维。
2024年7月11日下午,首先由河北工业大学刘炳胜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工程管理中的行为科学”的报告。在报告中刘炳胜教授的报告强调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是从需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随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查冬兰教授分享了题为“双碳目标驱动下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行为”的报告。查冬兰教授以当前碳排放造成的极端气候、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影响为切入点引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之后介绍了为达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做到的具体措施。最后由东南大学朱瑨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目为“‘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专题讲座。朱瑨教授首先向同学们提问什么是韧性来引出之后的报告,并解释了韧性城市是关乎人民、通过人民发展的,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美国学习时所做出的韧性研究。
力学专题
7月10日下午,艾伟龙老师向力学专题的同学们介绍了东南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实验室概况、学科战略定位、并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资源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东大力学学科的建设基础,让同学们从多维度多角度了解东大力学的学科概况。
2024年7月11日,力学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7月11日上午09:00-10:20,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国平教授带来题为“多体系统动力学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的精彩报告。王教授围绕现代科技工业面临的设计、加工、试验、评估、运用能力不足等五大瓶颈问题,深入剖析其共同根源,并介绍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及仿真与设计软件。这些创新方法已在复杂装备系统的动力学仿真、设计、加工、试验、评估、运用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上午10:40-12:00,安徽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孙帅帅主任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磁流变技术及其在振动控制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孙教授首先介绍了磁流变材料在汽车悬架、高铁悬架、飞机起落架、船舶潜艇、机器人、建筑桥梁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孙教授基于磁流变技术的高性能关节模组和磁流变组件的提出,开发出增强型全身外骨骼、四足机器人、爬壁机器人、仿生灵巧手等一系列创新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7月11日下午14:30-15:50,国家级青年人才、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许荣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高比能锂电池力-化学失效机理及调控策略”的报告。讲座中,许荣教授深入剖析了高比能锂电池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的力-化学失效问题,以及这一挑战对电池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许荣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原位表征方法和力-化学耦合模型,成功揭示了高比容量电极内部电化学响应与力学响应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此外,许荣教授还分享了他们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力学指导下的材料/结构设计,构筑了新型全固态锂电池。通过精准调控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处的蠕变和电化学变形,实现了界面形貌的稳定,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赵利果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关于“镍基高温合金的损伤容限行为以及血管支架的生物力学行为研究”的报告。赵教授详细阐述了其研究团队在粘塑性、晶体塑性模型应用、裂尖氧扩散模型开发、相场理论模拟及离散晶体塑性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介绍了他在金属及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仿真模型开发、软组织损伤与再生长模型评估、以及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血管支架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革新,也为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