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介绍
讲座伊始,本期讲座主持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徐照老师为王总做了简要介绍。王连峰王总是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建筑双碳战略研究院副理事长兼院长,东南大学-中建生态环境低碳建造先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管委会主任。拥有20余年工程管理、生态环保和低碳建造从业经历,打造了30余项具有“全球第一”或“全国第一”重要意义的典型项目,荣获詹天佑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国家级荣誉10余项。带领团队在中建集团率先开展“双碳”业务,参与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搭建“双碳”联盟,打造高端智库,牵头“双碳”重点项目,推动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拓展低碳规划、咨询、认证、产品孵化等创新业务,开发碳管理平台和碳普惠平台,助力整个建筑业“双碳”转型。
讲座内容
王总首先介绍了东南大学-中建生态环境低碳建造先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的背景。对于本次讲座交流,王总将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回顾一下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其次讲解建筑业双碳转型的路径探索,接着介绍中建集团双碳转型实践,最后对建筑业双碳转型进行展望。
一、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0·60”碳减排目标是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时代。但是现有建造方式与双碳的要求不相适应,比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相关标准尚存差距等。城乡建设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是物质空间建设活动,也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载体。需要在转型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低碳转型升级;需要改变落后建造方式,采用双碳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建造活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品质与效率低的问题,建造出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的生态产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总通过分享多年工作中的亲身经历,用丰富的案例阐述了我国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二、建筑业双碳转型路径探索
对于建筑业双碳转型路径探索,王总提到要关注建材利用和建造过程的碳排放分析,发力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资源节约水平,是双碳的重中之重。从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全面统筹,做好选材和用材,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可循环的方式,实现材料资源节约。做好总体能源统筹,形成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互为融合的供能结构,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分项计量,建立能源监管平台。此外还有水资源的节约和土地资源的节约等。
二是厉行环境保护。注意水环境的保护,土壤的保护,固体污染物无害化和噪声的防治。王总结合“北京地铁三元桥站明挖法绿色施工”的案例进行分析,该工程采用封闭式防尘隔离棚和轻质高强膜结构进行外封闭,设置排风机实现棚内空气的循环流通等,经检测经过过滤的外排空气质量符合环保要求,棚内施工噪音削减率达到14%,为工程顺利推进节约62天,间接节约施工成本总计约700万元。
三是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包括建造活动绿色化、建造方式工业化、建造手段智能化、建造手段信息化、组织方式集约化和建造过程产业化。其中绿色策划是实现双碳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绿色设计是实现双碳的重要环节,通过技术、材料的综合集成,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包括建造过程的绿色低碳和建造结果的绿色低碳,达到整体最优。绿色建材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建筑工业化是全球建筑发展的大趋势,按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其实施的基本途径包括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以BIM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通过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维等全过程的信息数据传递和共享,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实现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装配,并实现BIM交付,数据共享。信息化能够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减少差错,有效避免返工,从而节约资源。不断深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逐渐向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的应用进行转变。打造绿色产业链从工程建造全过程和循环经济角度出发,绿色产业链可划分为两个基本产业链:绿色动脉产业链和绿色静脉产业链。综合来看,双碳、智能建造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其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发展,以新型建筑方式实现“中国制造”。
三、中建集团双碳转型实践
中国建筑是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位居2021《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13位,2021《财富》中国500强第3位,全球建筑行业最高信用评级以及全球建筑行业唯一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达到“双万亿”的企业。集团脱碳路径以碳排测算为指导和依据,确立适用的碳排测算方法论,实施精细化碳排放测算,并以此为依据落实新能源应用(“开源”)和零碳建筑技术(“节流”)等各项技术。开源可以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实现园区大比例清洁能源使用,整体减碳30%以上;建立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以“能源+”实现新能源多场景、高效率利用等。节流可以通过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园区,输出本地化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可以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园区;可以拓展能源利用,建设光储直柔建筑应用示范。此外以碳汇及碳抵消为补充,结合智慧园区全过程碳管理与监测,实现园区零碳。在专项咨询方面,联合东南大学开发“东禾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软件”碳排放计算平台;产品孵化方面,孵化一系列模块化低碳建筑产品、零碳建筑产品、模块化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低碳能源设备、低碳智能家具、低碳建筑材料等。
四、建筑业双碳转型展望
最后,刘总对于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以建设碳中和城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己任,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宏观层面是实现碳中和城乡,从城乡传统建设者到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全产业链投资建设运营者;以及实现碳中和城区,从建设物质实体世界,到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从建设城市物质资产,到建设城市数字资产。中观层面是建立零碳社区,从拓展幸福空间,到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微观层面是建设零碳建筑(未来建筑),从遮风避雨的物资资源消耗场所,到生态平衡、人因智慧、健康宜居的理想之家。
互动环节
Q: 线上观众:
中建生态国际招聘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聘机制是怎么样的?比如本面向科生的的岗位有哪些?研究生的岗位有哪些?
A王连峰教授:
两者差别不大,更多看个人能力,生态环境公司目前有700多人,30%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Q: 线上观众:
进入公司之后的晋升机制如何?
A:王连峰教授:
根据个体的不同可能会给大家设计一些不同的生涯规划。我们每年有一次青年论坛,35岁以下的毕业五年之内的青年为主,我们会海选出来优秀的同事为其设计相应的职业路线,让他更早的接触团队,成为团队的领导者。相对而言,对博士研究生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
讲座总结
讲座最后,徐照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
我们再一次对王总今天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特别是我们有智能建造的本科专业,我们也有智能建造与运维的硕士点,所以这个讲座内容与我们息息相关,广大同学也非常感兴趣。如果大家后续对中建生态环境公司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我们老师来跟中建生态环境的王总这边进行沟通,我们推荐优秀学生,或者是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今天的讲座受益匪浅,对王总给我们带来的讲座表示感谢,端午节也预祝王总和中建生态公司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端午节安康!
寄语:至此,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至善土木讲坛迎百廿校庆“校企专家谈创新”系列讲座圆满结束,本次系列讲座为校企专家和学院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线上观看讲座人数最高达300余人。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和社会各界著名龙头企业的广泛合作、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一道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期待,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进一步广泛增强校企合作,在服务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的力量。
(撰稿人:夏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