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5日,“第四届全国建筑与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交流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技术交流会由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部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共有超200名来自全国高校、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参与了本届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还受到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全体与会成员
会议开幕式在11月14日上午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强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教授主持。
吴刚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缪昌文院士在致辞中对与会各位专家同仁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工业化建造是提升我国建筑业建造质量和效率、延长建筑寿命、节约资源、减少环保破坏,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缪昌文院士致辞
李国强教授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会议的成果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李国强教授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建筑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建筑业的升级转型,装配式建筑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也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召开的技术交流会能有效的推进工业化建造技术的交流、发展和推广,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为国家繁荣发展和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结出新硕果、做出新贡献。
李国强教授致辞
开幕式过后,与会专家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启动仪式。仪式上,吴刚副校长代表主办单位东南大学详细介绍了该项赛事近四年的筹办历程和举办意义,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娄宇教授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致辞,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许杰峰总经理也分别以视频方式对竞赛的启动表达了祝贺。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教授、吕西林教授、工业化建筑委员会主任委员娄宇勘察设计大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国强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绪勇研究员共同点亮启动装置,标志着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正式启动。
“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启动仪式
本次技术交流会共有21场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首先做了大会主旨报告,随后,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知名企业负责人在内的20位行业权威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式结构抗震分析、新型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新型工程竹木材料在工业化建筑中的应用、成套装配式结构分析软件、装配式结构全流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在报告后,参会人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积极进行提问与沟通,会场气氛活跃。
吕西林院士做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技术交流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促进了东南大学在装配式结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学科发展于科学研究。东南大学一直是建筑工业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早在2012年,东大就联合了清华、同济等兄弟高校和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成立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并以2大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平台,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非等同现浇”抗震设计新理论”等在内的一系列有突破性、原创性的科研项目。通过材料学科和结构学科的交叉和创新,我们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现场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及材料;研发了多种具有重大市场应用前景的系统性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效检测技术及设备;解决了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建造产业链上诸多难题,相关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如海门龙信公寓、南京丁家庄二期等典型项目,累计超过一百万平米,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厦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行业大奖。为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冯德成,陈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