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身边的榜样】“磊”累硕果结东南 拳拳赤心报家国 ——记东南大学青年杰出“海归”教授何磊

发布者:张爱芹发布时间:2019-04-15浏览次数:1581



今年初,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电影广受观众的追捧。电影中以科幻的形式展现了人们未来在“地下城”生活的场景。而在东南大学,有一位优秀的青年教授专门从事未来地下城市空间的研究。他通过数值建模的方法对岩石进行测绘与仿真实验,为人类未来开拓地下空间提供智慧而缜密的“锦囊妙计”。

在电影结尾,地球守护者们坚守着希望,帮助地球摆脱了巨大的危险,他们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而这位37岁的岩土专家,正是怀揣着同样坚定而真切的“希望”,历经12年“流浪”,终于从地球的另一端回归祖国的科研沃土。他在追寻人生信仰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着初心,砥砺前行。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2005年,从天津大学取得工学学士学位的何磊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也许名字中的三块‘石头’早就帮我选定了研究方向”,何磊笑着说。十二载海外研究生涯中,他一直专注于用数值建模的方法研究岩石裂隙网络,并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该研究对人类开拓地下空间有重大的指引意义。

以新加坡为例,作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向高层发展和填海造陆都难以解决其土地匮乏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向地下“掘进”。俗话说“上天容易下地难”,岩土的形成需要百万年以上,一旦搅动其平衡性,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逆的,甚至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这既是各国政府的担忧,也是业内亟待突破的“痛点”。在新加坡时,何磊先后为该国国防部完成了“三维数值方法与岩石工程应用”等5个重点项目,为地下城市空间开拓提供了创造性的数值研究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他凭借优异的科研成绩获得国际岩石力学领域顶级奖项“罗哈奖”,并成为拿到澳大利亚“奋进奖研金”的土木工程专业全球两位学者之一,于2014年前往莫纳什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项目。两国的政府先后伸出“橄榄枝”,希望留住英才。

“留下来”,是何磊从未考虑过的事,因为他在国外最深的感触就是“离家越远就越爱国”。刚出国时,何磊的房东是一位清洁工。虽相处还算愉快,他还是“礼貌”地提醒何磊:“如果想看电视,请让我来按控制器,否则你会弄坏的。”2005年,液晶电视在中国早已非常普遍,而一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加坡居民印象里的中国竟是如此落后。气愤的何磊还是保持着礼貌,他只是说:“如果您的电视机坏了,我可以帮您修。”那次以后,每每中国传来好消息,如举办奥运会、G20全球峰会、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何磊和同学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分享,“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飞速发展的经济,是非常伟大的国家!”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样的抱负成了支撑他艰辛科研路的最大动力。

前行的路,何磊从来不孤单。何磊的博士导师,土木工程专家马国伟教授在海外三十余载,即使有诸多不便,他从未更改过国籍。学生问,“马老师,您在国外这么多年,还能离开吗?您的孩子能适应国内的生活吗?”然而,受祖国召唤的马国伟毅然辞去全部海外工作,带着妻儿回到了祖国,“扛起”了河北工业大学土交学科的发展。老师说,身份不能变,家国情结更不能忘,出来够久了,一定要回去。学生们自然热血追随,何磊的同门师兄弟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


“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

2016年初,作为海外杰出专家赵坚教授团队一员,何磊加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为桥隧与地下工程系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并领衔岩石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生团队。20175月,他与赵坚、李建春教授等共同组建了东南大学未来地下空间研究院,为土木工程学这个全国A+学科又注入了新的“强心剂”。

三年里,何磊先后参与了学校多项“重磅”科研项目。在王建国院士领衔的中国工程院重大研究项目“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中,何磊作为子项目负责人,从立体城市发展的角度探索地下空间的“角色”。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中,他正尝试通过地下空间的开拓为城市智能发展找到“突破口”。37岁的科研“新星”迅速在东南大学的沃土“崭露头角”。2018年,他顺利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然而,在何磊的心中,比科研更具挑战性的,是做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

作为研究者,过去他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数值建模到程序实现,需要缜密的计算与编程,就像作家在写小说,一旦灵感来了,会“陷入”高度忘我状态,甚至忘记吃饭喝水。这样的沉浸使他的科研进展极快,人却变得沉默寡言。当第一次面对学生时,何磊意识到,不能再做科研“独行侠”。“如果你只有一个学生,可以像带学徒一样手把手,而当你有九个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和性格完全不同,不能强迫他们围绕你的研究点,这是不负责的。”为了帮助自己的两名博士生和七名硕士生一一确定研究方向,何磊试着跳出自己最擅长的“深挖细钻”,开始填补研究短板。他紧紧瞄准岩土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和国家重大需求,潜心思考如何把学生“带出来”,让团队的方案走出实验室,真正在国家建设工程中“落地”。

“清凉山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是何磊团队接手的第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清凉山位于南京城中,历史悠久,临江而栖,山脚下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省民防局找到何磊时,要求很简单———在清凉山做一个人防空间即可。而何磊带学生经过勘测,发现医院日均就诊量高达7万人次,周围狭窄的街道、复杂的交通情况迫切“呼唤”空间。团队的目标明确了———利用绝佳的山体优势做一个PPP综合体兼地下防护空间,不仅能为就诊人员提供人文关怀,还能发挥医院战时医疗救助功能。为此,他们走访了华东地区几乎所有的科研院所。在一次次介绍项目中,这位岩土教授迅速化身为“城规专家”“交通专家”,甚至“城市历史达人”。中设设计集团等对项目均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相信何磊一定能完成,表示“鼎力支持,不计成本”。何磊正在撰写项目标书,他想好了,“哪怕自己贴钱也要把它做好,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宝贵经验用钱买不来!”


“信仰就是力量”

回国以来,何磊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

入职手续全部办好后,他第一时间给院党委书记刘静发了微信,“书记,由于我出国早,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中共党员,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是何磊临时兴起,而是在心底里埋了十几年的心愿。

出生于空军航空兵第三师的一个军人家庭,何磊在党旗飘扬的部队大院里长大,接受的是“正能量”的红色教育。出国的岁月里他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在党中央领导下的祖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刚出国时,到小卖部买东西根本没人和我说中文,等前几年要回来时,新加坡全民都在学中文。”何磊自豪于祖国的发展,也深知做党员不仅仅是“做一个好人”,更要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他主动报名了省委组织部和学校的多个党史、党性教育培训班,每次学习结束都要认真地记录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在海外漂流多年的学子,我知道,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党中央高瞻远瞩的发展理念和尊重人才的意识,我不可能得到比国外科研环境更好的土壤,也不可能取得专业进步。我认为自己回国、入党的过程就是在‘圆梦’。”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何磊的入党申请及其培养,经过党委会讨论,决定委托何磊所在系的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作为他的入党培养人。2018110日,经支部大会讨论表决,何磊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2019年初,何磊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他“圆梦”了。

何磊说,自己的科研道路其实很苦,像每个青年科研工作者一样,有彷徨、有挫败、甚至萎靡。可是支撑自己的,是信仰。“对我来说,信仰就是力量。”共产主义是他的事业信仰,它让何磊时刻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人生有主线,远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感动于吕志涛、孙伟等老一辈“东南土木人”为了毕生事业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一生的同时,也懂得在今天,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全球重塑经济版图,随之带来的各国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呵护“初心”愈加艰难。然而,信仰是纷繁世界里绽放着永恒光芒的“指明灯”。有了它,何磊们便不再彷徨与纠结。他们向着信仰的路,义无反顾地前行,前行。

伴随国家“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大政方针,东南大学出台了“高端师资倍增计划”与多项海外学者支持政策,多措并举吸引海外科技人才。越来越多像何磊一样的杰出青年正带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满腔报国之志荣归祖国,扎根东南,加入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东南梦之队”。

人物简介:何磊,19821月出生,安徽芜湖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2004年获天津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1年获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加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三维数值流形法、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的研发与应用,裂隙节理岩体的数值分析,地下防护、抗震防灾设计,洞室(地下采场)、竖井、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工艺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是多份国际知名岩土工程杂志特约审稿人。(吴婵)

  

  

  

【院系荐语】最近,很多年轻人在热烈探讨,“你为什么要入党?”何磊的经历是一份非常精彩的答卷。十二载海外科研路,宵旰攻苦成就了今日的科研“新星”。人虽离家万里,一颗拳拳爱国心却愈加坚定。而今,载着累累硕果与报国之志归来,他早已做好准备,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奉献全部的智慧与热血。希望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以何磊为榜样,在寻梦路上呵护初心,在前行征途坚守信仰。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刘静

  

  

  

本文刊载于《东南大学报》第1394期 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