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八期

发布者:王建梅发布时间:2018-06-22浏览次数:2335


                                               东南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

简  报


 第八期

 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6 7

直线 3

本期导读

【活动聚焦】

校党委书记左惟参加交通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题组召开院系代表座谈会王守仁教授应邀参加外国语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部门动态】

研究生院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

总务处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

【院系传真】

经济管理学院成功召开校长院长论坛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第四届“我与院长面对面”活动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科生开展“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主题班会

交通学院召开研究生教学组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

公共卫生学院举办“我与学生面对面”活动

体育系召开一流体育教学专题研讨会

自动化学院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会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小组扩大会议

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

化学化工学院各学科教研室持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名师笔谈】

韩冬青: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他山之石】

清华大学: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全球战略达到新高度


校党委书记左惟参加交通学院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62日上午,党委书记左惟参加交通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研讨会。交通学院院长刘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员、院党委委员、部分学生代表以及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交通学院党委书记秦霞主持。

座谈会上,刘攀院长从“德才兼备的交通运输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方案、体制和政策、师资队伍要求入手,阐述了在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交通学院领军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以及领军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通过分析美国大学现状,提出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学院教学副院长陈峻老师对学院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总,总结出学院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八个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及后续工作重点。青年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各自围绕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和“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表达了“上大舞台、入主流,去国家重点单位工作”的奋斗愿景。

左惟书记认真听取并记录大家的发言,不时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学院师生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他指出,准确把握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核心,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认识到世界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全球范围内预判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和解决学科重大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从而引领学科的发展。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要在刘攀院长提出的人才素质鱼骨图分析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抗压能力、规则意识等支撑该目标的素质能力;同时要构建好“认识、方案、评估”三位一体、不断循环促进的育人培养体系。在谈到要不断改善我们的育人环境时,他强调,人才培养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学院的组织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工作绩效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都要适应“双一流”建设、适应领军人才培养,才能保障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胡浩辰)


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题组召开院系代表座谈会

530日,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题组召开院系代表座谈会研讨一流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及土木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负责同志和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党委办公室主任冯建明主持。

座谈会上,冯建明主任介绍了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题组的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随后大家对比了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所在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并结合我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热烈地研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学校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之际,“培养一流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学校发展定位。大家围绕一流人才的基本特质和内涵、人才培养定位如何既体现一流追求又符合学校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支持一流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如何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定位如何体现学校底蕴传承、目标定位的表述如何更加凝练等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根据工作方案安排,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题组还将进一步开展座谈和研讨。(党委办公室)


王守仁教授应邀参加外国语学院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530,在学校深入开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开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外国语学院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前来作题为“‘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外语教师发展”的报告。党委副书记郑家茂、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美华主持。

郑家茂副书记代表东南大学对王守仁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在讲话中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和师生座谈,以及主动对接兄弟院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做法,希望外国语学院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基石,将学科和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相结合,着力服务于学生、学科、学校、国家和国际事务的发展。郑家茂副书记指出,随着“双一流”建设任务的推进,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服务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如何引领学生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适应新要求,是每个东大人需要思考的崭新课题。此次报告会非常及时且针对性强,他期待外国语学院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期待老师们不仅精于施教,还要乐于施教;也期待外国语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促进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王守仁教授作了“‘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外语教师发展”的主题报告。王教授具体阐释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途径,强调“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并重”“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他指出外语教师始终要具有“中国视域”,重视中国需求,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他还指出,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必须要做到四个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必须要做学者型教师,教学相长、教研并进;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王教授最后强调,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外语学科的教研与队伍建设。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马强对此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马强表示,外国语学院正积极响应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将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集思广益;以“十三五”中期检查为突破,对标找差;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加强价值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办学结构、教学质量与特色、科研发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核心问题,群策群力,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为学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构建国际化一流人才培养新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会后,王守仁教授还与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教授委员会成员、系部主任进行了座谈,就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师德建设、外语专业学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张可馨 金晶)


研究生院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

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

531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座谈会,围绕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专题研讨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卞清主任、我校研究生院全院在职人员参加座谈会。会议由研究生院党支部书记宛敏主持。

会上,卞清主任围绕“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和 “二三三”硕士培养模式。她指出,“四三三”模式包含“四个阶段、三个环节质量控制、三种奖助激励”,是面向培养全过程(入口—过程—出口)的博士培养模式;“二三三”模式则包含“两类学位统筹互动、三层次能力培养阶段、三条个性化培养发展路径”,是一种培养类型对接、课程体系贯通、满足多样性需求的硕士培养模式。

随后,参会人员就各自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存在疑惑之处与卞主任进行了互动交流。大家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新形势下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畅所欲言,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

通过此次会议,大家充分认识到,要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必须围绕“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资源分配为抓手,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院)


总务处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

自学校全面启动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来,总务处各中心和各职能办公室陆续开展动员布置会及相关座谈会,持续推进该项活动。近期,总务处修缮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幼儿园、水电服务中心等又相继召开会议,进一步深化教育思想大讨论。

59日,修缮服务中心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中心全体员工参加会议。会上,修缮服务中心主任蔡俊从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要求大家秉承中心“打造精品、感动服务”的理念,不仅要保证维修质量,还要提升维修服务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全面提升维修服务保障能力。随后,蔡主任对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布置。

523日,商贸服务中心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中心班子以上人员参加。总务处副处长章荣琦参加了交流会议。会议由曹皖诚主任主持。会上,大家就前期研讨与调研所收集到的问题和意见展开讨论,重点讨论如何创新服务形式和提高服务效率,并针对教育超市和纪念品店所存在的问题,商讨整改措施。商贸服务中心积极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及人员,先后组织并开展了中心内部研讨会、外部学生座谈会以及各实体单位交流会,旨在满足师生需求,提升服务能力。

525日,幼儿园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年级组长及以上管理人员参加。总务处副处长章荣琦参加了会议。会上,园长陈育勤提出幼儿园今后的工作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深刻分析新时期高校附属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塑新目标、新定位,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发展新体系,提升幼儿园保教服务水平,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为学校教科研发展提供后勤支持。参会人员紧紧围绕“重塑新时期幼儿教师的师德师风、关注幼儿成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新教育环境中的教师成长、适宜的家园共育与儿童的全面成长、目前幼儿园保教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举措”这五个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章荣琦副处长在会上提出:一、认真贯彻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文件精神,认真实施幼儿园教育大讨论的方案。二、希望园长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新理念,共同探讨幼儿园的发展思路。三、加强幼儿园师德师风的建设。四、幼儿园的工作要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本,坚持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同时加强教育管理研究。五、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找出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六、加强各项安全工作,完善各项安全工作措施,层层落实。七、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八、加强廉政建设。希望幼儿园领导班子认真总结和梳理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幼儿园的保教工作。

531日,水电服务中心根据拟定的实施方案,先行动员布置、中心内部组织讨论、召集服务对象座谈,分别在九龙湖校区丁家桥校区和学生代表进行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丁家桥后勤办副主任高永乐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学生代表就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用水用电的体验畅所欲言,并对学校部分用电用水设施不够完善提出了意见,九龙湖校区的学生代表更是从节能志愿者的角度阐述对校园节水节电的想法。中心主任李道真向学生代表就学校目前的水电设备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复;丁家桥校区的高主任也就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表示会充分听取大家提出的建议,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531日下午,总务处副处长沈建辉带领计财办和国资办全体人员,在四牌楼沙塘园会议室紧紧围绕 “深化综合改革,满足师生需求,提升服务能力”的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会上,沈建辉副处长提出新时期为创建“双一流”大学做贡献的目标与定位,并充分阐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六个不平衡与六个不充分”的问题,要求大家积极学习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计财办孔双英科长和国资办陶文彬副科长就目前科室工作情况作了相关介绍,对如何加强后勤保障建设提出建议,提出科室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举措。与会人员分别从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了下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的举措。建议要“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学习;要“练内功”——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要“善思考”——将学习的技能转化到日常工作中去。(总务处)


经济管理学院成功召开校长院长论坛

531日下午,经济管理学院围绕“国内外一流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和改革举措”,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之校长院长论坛。论坛邀请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党委书记、国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员李廉水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沈坤荣教授,以及经济管理学院杰出校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陈煜波教授等三位嘉宾。全院教职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论坛,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林度主持论坛并发表欢迎致辞。

在论坛中,李廉水围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进行深入探讨,他总结认为系统化的战略思维、数理工具的应用和对管理学前沿问题的关注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并就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从A-A再到A+的实现路径提出重要建议。沈坤荣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发表了题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人才培养”的精彩论述,他提出要围绕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标准,从整体架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支撑体系多方面进一步深化经济学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可持续、可推广复制的专业培养体系。顺势而为,适应新环境,拓展新空间,构筑新动力,金融防风险才能应对当前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中国经济。最后,陈煜波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经验出发就“工商管理一流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作了精彩的报告,他认为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具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模式,发挥后发优势,着眼于当前中国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依托东南大学强大的工科背景,培养具有数理思维和数据挖掘的卓越人才,做到基础规范,特色鲜明。

嘉宾发言结束后,学院师生就当前各学科建设情况和发展困境与三位嘉宾进行了探讨。(王秋彤 孙靓)


共话心声 助力成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第四届“我与院长面对面”活动

528日下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九龙湖校区教五二楼会议室举行“第四届院长面对面”活动。学院党委书记李久贤,党委副书记孙威,副院长张在琛、黄永明,团委书记吴兆青,辅导员卞慧、孟帆、王小仟,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科协主要干部和各学生班级、党支部、团支部代表等二十余人出席本次活动。在教育思想大讨论背景下,学生代表们围绕领军人才培养要素,就学院的各项工作展开了热烈交流,学院领导就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本科生徐铭泽、雷晨露等同学提到了提前参与科研工作的瓶颈问题,希望学院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并提供参与的途径。张院长对这类问题进行回应,建议大一同学将精力主要放在基础课程上,打好基础;高年级同学如果有兴趣参加科研,可通过SRTP项目、专业课学习等途径接触老师,也可通过学院官网等途径关注各课题组发布的信息。张院长提出,在参与科研的具体选拔门槛方面,不同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在师生交流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去接触老师,老师也应该增加宣传吸引学生。张院长还表示,学院新版官网上会进一步完善教师信息,以方便学生们查阅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选择适合的课题组。

本科生李东松同学提到了大三专业课选课时遇到的困难。张院长在回应中表示,在新版的学院网站上将发布课程教学信息,方便同学们查阅了解;学院将会在选课时加强指导,邀请班主任等进行更详细的选课解读。同时,建议同学们不要急功利近,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相互交织,不要过度重视课程的实用性而忽略其价值。

研究生会许涵同学和李杨同学提及学院现阶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学院应结合当下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未来5-10年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上述问题,黄永明副院长分别从学院和学生的角度作了阐述: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是整体培养,建立一流学科,目标是培养“领军人才”,这既需要宽松的培养环境,又需要课题组内形成良好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作为学生也需要思考“领军人才需要具备何种素质”,研究生阶段不仅仅要提升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还要提升包括交流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黄院长建议同学们提早进行系统规划,拓宽交流渠道,多跟导师交流,研究生之间多举行经验分享,确立个人发展目标。

研究生吴伏宝、卢娜同学提出了研究生科研环境的问题,包括一些仪器配备,常用科研软件正版化等问题,孙书记表示会及时与各学科联系,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需正版化的科研软件,将整理出清单并及时落实解决。此外,学生代表们还就SRTP项目选题、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使用、网课平台搭建、研究生学术竞赛等问题与院领导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最后,李久贤书记对会上讨论的内容作简要总结,引用了习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即“爱国、立志、求真、立行”,以此来勉励在场同学。李书记对同学们提出期待,希望大家作为学生认真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物,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立鸿鹄志立奋斗志,做到求真学问和知行合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孙威)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科生开展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主题班会

528日至30日,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科17级各班先后开展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主题班会。班会邀请了院党委副书记张璐和班主任杨望、胡晓艳两位老师参加。

班会围绕“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主题进行了讨论分享。570171班从儿时的梦想引入,以小见大,探讨当下的梦想。该班班长以一种新的方法论——隐喻分析法,将大学喻为大树,强调大学学习是广博厚重的,需要不断领悟;将学生隐喻为萌芽,表明了学生生活需要自主成长的道理,继续激发大家对梦想、成长与教育的思考。同学们对目前的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阐述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570172班从我校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的事迹和演讲分享引入,让同学们了解到在东大的四年里,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多种可能性。该班班长为大家介绍了网络安全的现状与一些IT精英的人生发展历程。而后,同学们发表了各自对“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观点。

班主任杨望在交流中提到,一个人要想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首先要在整体上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针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学科背景,他表示,大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和整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氛围是相关的,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可能是大家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同学们应努力从自身的角度实现自我超越,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班主任胡晓艳指出,在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应重点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认为,网安的学生作为未来掌握强力技术的新时代网络安全人才,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回报社会。她也提醒同学们要注重当下基础知识的学习,为维护中国网络领土安全尽到一份力,不断创造未来人生的高度。

院党委副书记张璐在总结中向各位同学介绍了学院目前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她表示,学院将秉持“用一流学生工作,助力一流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全面实施“学生思想引领工程”,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打造文化课堂和实践课堂。一方面聚焦网安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文化品格塑造,帮助网安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关心国家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把“家国情怀”塑造成印刻在网安学子身上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把网安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未来发展需要对接起来,开展更多形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并针对网安学科特点,积极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认识和服务社会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做到知行合一。(吴国铨)


交通学院召开研究生教学组

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

529日,交通学院组织召开了研究生教学组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交通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陆建、各二级学科分管研究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以及学院研究生秘书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紧紧围绕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和目标,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举措,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综合改革的关系,一流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与培养方案的关系,教师教学能力如何适应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等5个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主题展开。

会上,大家认真分析了前一阶段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征集的有关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参会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自身工作体会进行讨论,重点突出了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重从研究生培养中教与学的两大主体——导师和学生着手,从学院、学科、导师等不同的层面剖析与反思了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讨论并明确了开拓视野、成就卓越的引领方向,提出了培养行业急需人才所必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以及导师素质与能力持续提升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意见与建议。

会议最后指出,交通学院、各二级学科以及全体研究生导师都要以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主动对标世界一流高校,从不同的层面深入查找影响一流人才培养的重点、弱点、难点与突破点,进一步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固强补弱,争先创优,努力为东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名校提供更好的支撑。


践行五四精神 争做“四有”青年

 ——公共卫生学院举办“我与学生面对面”活动


517日,公共卫生学院以“践行五四精神,做新时代‘四有’青年”为主题举办“我与学生面对面”活动。院党委书记李涛、班主任张华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二的同学参加了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拿出装着提问纸条的盒子,让李书记通过抽签了解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李涛书记针对同学们提出课程设置、人生发展方向、大学恋爱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学院现状和自身经历逐一作了解答。

李涛书记指出,知识无有用、无用之分,大学教育是通识与专业、课程与文化、知识与素养等紧密结合,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在大学学习的时光,学会学习、懂得学习。他表示,学院会积极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建议,调整课程安排,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李书记引导同学们应考虑四个方面——“专业、学业、行业、事业”,将大学作为积累知识和社会交往的平台,积极结合自我兴趣与特长明确理想信念,不断反思“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能干什么”。谈及就业问题,李书记提醒同学们,不应将过多精力纠结于就业的选择,而应将更多的目光放在道德、情操的提升上去。最后,李书记回忆了自己的青涩年华,并指出,情侣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二者的人生必经从朋友到同志,再到恋人的阶段。(徐润)


体育系召开一流体育教学专题研讨会

530号上午,体育系在九龙湖体育馆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系副主任金凯以“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体育,一流的体育离不开一流的体育教学”为主题作专题发言。体育系全体教师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系党总支书记王强主持。

会上,金凯副主任指出近年来体育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对东南大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回顾,并明确了现阶段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及目标、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指出要以“四全”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和“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强调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加强师德修养,全面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刻苦锻炼身体的意志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并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随后,金凯总结了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包括:师学习动力不足,新型课程增加不多;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少、时间短,无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各类课程考核难易程度不统一,体育成绩分布不均衡;很多学生不以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室内项目现象较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金凯提出了今后体育教学改革思路:一、教学中增加团队合作内容,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能力;二、增加竞技性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同时锻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能力;三、积极探索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将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体育功能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四、积极探索专项练习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1-2项运动技能;五、全面改革各个专项考核评价体系,使各个专项之间的考核标准统一;六、改革目前排课模式,留出更多的时间(特别是下午89节课)给学生进行锻炼;七、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开设专门的身体素质课。最后,与会教师围绕改革思路进行讨论并达成初步共识。(体育系)


自动化学院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会议

523日下午,自动化学院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会议,院党委书记袁晓辉、院长魏海坤及全院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袁晓辉主持。

会上,袁晓辉书记通报了学校有关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最新工作精神。随后,魏海坤院长介绍了自动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组织和计划:学院此次活动的领导小组为学院党政班子,由袁晓辉书记和魏海坤院长担任组长;工作小组包括学院教学委员会所有成员,由魏海坤院长担任组长。接着,张凯锋老师具体介绍了自动化学院就“教育思想大讨论”已经开展的活动和进一步工作计划:目前学院已经结合教学中期检查开展了学生座谈会,和埃斯顿自动化公司举行了校友、企业座谈会,同时也参加了教务处、外国语学院等主办的一些大讨论活动,后续将通过青年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企业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最后,袁晓辉书记进行总结发言,部分与会教师也就大讨论活动提出意见与建议。

又讯,530日下午,自动化学院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之“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袁晓辉、院长魏海坤、分管学院SRTP工作的谈英姿老师、分管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黄永明老师及学院15位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张凯锋老师主持。

会上,各位青年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就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本科毕设指导难点与方法、本科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其中,张凯锋老师就试卷批改、考核方式、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思想等进行了经验和想法介绍;谈英姿老师介绍了SRTP指导经验及工作重点;黄永明老师介绍了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时间节点。魏海坤院长聆听了与会青年教师的发言,指出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未来,是学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并就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生活中遇到困惑展开了交流。最后,院党委书记袁晓辉进行了总结发言,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学院发展积极做出贡献。(黄永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

525日晚,2018年国际材料青年学者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召开。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国际材料青年学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各系系主任、院长助理、学院老师代表、院机关老师、研会及学生会主席、学生代表等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就领军人才的定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由院党委书记杨树东主持。

会上,杨树东书记鼓励各位青年学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及所见所闻提出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宝贵建议,促进东南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入进行。院长薛烽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来访学者的热烈欢迎。随后副院长储成林对学院的专业传承、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围绕“师资力量、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特色、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由此引出此次教育思想研讨会的三个主题方向:材料学科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材料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国际材料青年学者代表踊跃发言,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及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献计献策。毕业于Technische Universitat Ilmenau的学者周敏提出材料学科的专业性培养应从本科生抓起,学院应鼓励学生尽早确立学习目标,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来自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的学者李世胜就国内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对比,建议学院多多开展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除了现有的SRTP项目以外,还应鼓励高年级学生主动与低年级学生结队开展实验探究,通过经验、资源的共享实现最大化的能力提升。他还提出,学院与其他兄弟院系之间应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实现人才的跨专业培养。来自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学者支键分享了他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他表示加拿大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培养,同时会设立心理培训小组从教育心理学方面对老师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由此建议学院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帮助老师们把握学生心理,运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副院长储成林指出学校层面已设立专门的教学培养中心,今后还会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大力推进教学工作的展开。

会上大家还针对教学具体工作环节(如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标准等)与学院进行了深入交流。(张旭海)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小组扩大会议

528日上午,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在四牌楼校区电子所楼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小组扩大会议。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工作组成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谢建明副院长主持。

谢建明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会议的三个主题:一是就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五个问题进行研讨;二是就目前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三是讨论和确定全院教师教育思想大讨论研讨会的主题和日程安排。随后,与会教师展开讨论。

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万遂人强调,大学要办好教育,首先应当是政策落实,教学奖励应当向科研靠拢,教育思想上做到认真负责。他谈到最近到兄弟院校参加本科教学评估,感觉其他学校发展很快,希望学校能加大投入。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即将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建议学院尽早开始准备。针对学院的课程中医电教师不够的状况,他建议要适应教学需要,打破实验室界限,整合课程群,采取教学组的形式。

谢建明副院长提出,为鼓励教学,学院正在研究制定“申请专技岗位学院补充条件”,并逐条解读,征求与会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分管研究生培养的徐春祥副院长认为,补充条件出发点在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建议授课竞赛获奖等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能打通,即只需一次获奖就具备晋升资格;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平谈到了学风问题以及特殊类学生留级、延长学制比例比较高等问题,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保姆式培养”的现象,他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脑与学习科学系主任柏毅老师谈到了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根据目前形势建议增加教育大数据相关课程;生物信息学系主任孙啸老师以《生物系统建模》课程举例,表示即使是难上的课程只要用心准备依然能上好,他眼中的教育思想就是把教学做好,学院应加大投入,既要有政策激励,也要有机组织。

骨干教师钱卫平老师认为目前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课程要求没有变,因此造成学习困难增加。研究员、教授待遇相同,科研奖励很高,教学却难以衡量,造成了一些问题;青年教师吴富根、孙钰、涂景在会上相继发言,表达自己对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与建议。

院党委书记洪宗训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学院目前的政策是科研与教学并行,学院将在政策上进行设计,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他还明确了此次讨论会的目的,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挖掘学院发展中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工作小组商定于6月中旬召开学院人才培养研讨论坛,并确定了发言人和主题。(尉思懿)

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教师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528日下午,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商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路径。支部书记徐照、系副主任宁延和袁竞峰,以及杜静、林艺馨、陆莹、陆彦、虞华、朱蕾等教师参加了讨论,会议由系主任李德智教授主持。

李德智主任首先发言,他指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学校和学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工程管理专业也要针对新目标进行思考。对此,他提出“一二三四”的基本要求,包括“一个中心”(即将培养目标修订为领军人才)、“两个战场”(即国内就业、一带一路等国际就业)、“三类课程”(即课堂教学、课外研学、MOOC)、“四个抓手”(即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和国际认证)。其中,在课外研学方面,拟在学院连续多年组织江苏省大学生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与实践竞赛的基础上,参与发起并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创新竞赛”;在MOOC方面,拟将学院李启明教授领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程合同管理》建设为全国工程管理领域第二门MOOC;在国际认证方面,拟在学院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硕士点等通过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认证的基础上,申请通过项目管理协会(PMI)的国际认证,为学院的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袁竞峰副主任针对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国际认证、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进行修改的内容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并达成多项共识。

最后,与会老师们就如何贯通本硕博培养、如何管理硕士培养中的实习环节、如何提高硕士论文质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虞 华)


机械工程学院召开

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

531日,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在机械楼南高厅会议室召开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殷国栋,院党委副书记王斌,工业设计系薛澄歧老师,机械设计系张艳老师、毕可东老师,机械制造系胡涛老师、李晓老师,工业工程系刑佑强老师、团委副书记柏硕以及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的30多位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座谈会由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梅仂盈主持。

会上,师生代表们自由发言,紧扣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学院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部分老师和同学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止于至善的科研精神和知书达理的人文情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胡涛老师通过对比自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求学感悟和来到东南大学后的教学体验,谈到学生应该把“止于至善”的校训铭记心中,既要心怀远大抱负,也要务实眼下;邢佑强老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及有的学生在与人沟通时缺乏基本礼节这一现象,希望学院能够加大培养力度,也希望学生们能够自我思考。2015级本科生何宗杰也以自己三年来的学生工作经验说明了这一问题的的重要性;杨雯皓同学提出在人文情怀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家国情怀。

会上,与会师生围绕“如何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帮助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其中,2014级本科生何东泽提出本院学生缺乏专业自信的问题,薛澄歧老师就此问题给出回应,从高考入学分数、传统就业观念、学生自身兴趣培养等方面说明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提出建议。张艳老师提出,学生们对自身的思考不足,缺乏主动培养兴趣、主动与人交流、主动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学院老师和学生自身必须共同重视,共同努力。

此外,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代表提出“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其中,博士生代表马凯威在发言中表示“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交流,不让科研乏味”,并对分别对学院和学生提出具体建议。(王 成)


化学化工学院各学科教研室

持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继有机和高分子教研室、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和分析物化教研室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后,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组、实验中心和化工专业课程组分别于528日、29日和65日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会议由各教研室负责人主持,院党委书记蒋波、院长周建成、教学院长杨洪、所有参与教研室课程的任课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无机化学教研室在教研室负责人陈金喜教授的主持下就“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讨论讨论认为,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后作业的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科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广泛学习;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或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前沿科技相结合、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相结合典型例题分析与工程问题解决相结合。教学上要善于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重视化学理论和概念的系统化,注意理论间的内在联系。追踪现代科技,拓宽学生化学视野,体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课程、实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三、改善成绩评价方式,严格要求学生,增加课堂提问、小测试和阶段性考试

实验中心负责人薛忠俊的主持下围绕“实验教学条件如何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实验中心主要是配合实验教学教师,负责教学实验的开设,包括教学仪器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损坏仪器的更换、实验室安全卫生,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与会师生通过分享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题,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要求建议:建议成立平行班实验教学教研组,与实验技术人员一起集体讨论,统一并规范实验教学实践;教研组应每学期定期进行课程教学研讨,组织编写实验讲义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和加强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定性实验可以探索尝试使用微量试剂瓶做实验,减少试剂用量。

化工专业课程组研讨论会在负责人骆培成的主持下开展。本次讨论会梳理了化学工程工艺专业的在校学生现状师资队伍现状、课程设置现状和各专业课程内容先后修读顺序。针对化工专业课程中的问题,参会师生各抒己见,表达了对化工专业建设的美好愿望:在学生方面,希望能够在学生入学第一年,由化工专业的专家教师给学生开专题研讨学时介绍化工专业的行业前景,学生悉知学院对化工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出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学生;在师资队伍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单纯化工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强现任化工专业教师的培训,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在接下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积极修正不断完善,并定期召开教研室研讨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梳理教学内容。(李 敏)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建筑学院 韩冬青

东南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何能在全国执牛耳?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和传统是什么?建筑学院历代名师辈出,90年来的办学历程表明,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就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办学的各种物质环境和机制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办学的核心要素。

人即教师与学生,好的生源要靠有效的人才选择机制来实现,接着就是如何把好苗子培养成未来的领军人物。我今天主要讲师资问题。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水平高、热心教学,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学界普遍赞扬东南的教学风气和教学水平,这一点不能否定,这是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新的世界一流的目标,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一、两大主要问题

1.总体上看,我们师资队伍一流意识、领军意识不充分

其一,所谓一流,参照系是世界、是全球,而不仅仅是国内的、局部的,因此必须要有全球意识。在双一流的潮流中,不是国际的一流,也就不是国内的一流。因此要讲国际视野。其二,要有一流的学识,一流师资意味着教师要成为每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创造者、思想的引领者,这样才能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所必然要求的。其三,要有一流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技术。因此,我们的师资要有教育学层面的思考能力,要有适应当今人才培养路径的方法和技术。所谓“以学为中心“,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态。当代教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艺的传授,而是要结成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探索共同体。

2.高端人才不足,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不佳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其中院士4人、千人1人、长江学者1人、全国大师1人、外籍全职教授3人、省级大师8人、优秀青年建筑师4人等,这种状态说明我们的队伍处在高原水平,有高峰,但对顶端高峰的占据不充分,在学科及方向的覆盖不均衡。海外博士学位17人,占比 12.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4人,占比10.3%。缺乏名师,就难以在吸引人才汇聚上占据优势;缺乏后继,学科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就面临危机。这里面既有我们工作上的不够努力,也有学科和行业特点与现行的人才评价评定机制有冲突有矛盾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主要举措

总体上,要登高望远、意识与行动相连贯;要坚持队伍建设的系统思维。

1.必须要牢牢树立一流意识和领军意识

思想先行,目标先行,各学科及方向,各个教师个体要加强对标,要有靶子。从跟踪起步,达到超越。

2.引进与提升两手抓

既要有全球引进高端人才和潜力型人才的紧迫感和扎实的行动,要从信息获取、感情培养、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各方面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也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毅力。学院要有行动,各系所个体也要有行动。于此相平行,要有对既有队伍进行提升优化的扎实举措。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水涨船高,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为此而设计。在适宜的学术生态中,个体有目标、有依托、有动力、有成果。

3.要重视人才评价评定的一般准则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

基本思路应该是“国际标准、不拘一格,同类相比”。探索人才分类评价的机制与方法,细化不同人才类型和学科方向类型的评价细则。

4.学院综合改革要围绕“人才与成果”而展开

这就是以人为本。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自我改革、自我提升。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释放和激发出人的内生动力。考核也好、资源配置也好都是为此。建筑学院要准备新一轮的优胜劣汰,爬坡过坎,勇者胜,智者胜。


清华大学:

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全球战略达到新高度


67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十五期QS世界大学排名,11所中国大学进入世界百强,中国排名最高的清华大学从世界25位升至第17位,这是自2015QS采用新排名算法以后,首次有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20名。有业内专家表示,清华进步的主要因素在于该校高水平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国际化建设成果明显。

20167月,清华大学制订并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华大学全球战略》;

20177月,在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期间,学校党委工作报告中就多次出现的“全球战略”一词,成为与会代表关注和热议的重要话题;

20171211日,清华大学举办“2017年推动实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研讨会”;

201865日,清华大学召开2018年外事工作会议。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会上指出,清华大学要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全球战略达到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清华大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一流大学建设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加强顶层设计,建好全球战略重点项目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重要历史阶段。2016年清华大学首次制订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全球战略描述了清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确定了三大中心任务和和九大战略方向,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的道路。

2016年秋季学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批硕士新生、全球创新学院首届“智慧互联”双硕士学位项目学生相继入学。同时,经过四年精心筹备,苏世民书院迎来了来自31个国家的首届学生,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理解中国的未来世界领导者。

在清华一年时间里,苏世民书院同学们积极融入校园生活、感知真实中国。国际国内学生一道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到广袤的中国大地多层面调研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动因,多维度思考中国发展的挑战机遇。

探索践行“一带一路”,推动文化教育交流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赢,也是文化和教育层面的“相遇相知”。清华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为“一带一路”厚植民意根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专家智慧。

2016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亚洲大学联盟。20174月,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高等教育在未来亚洲社会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开放办学成为大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亚洲大学需要顺应潮流,加强内部合作,同时增进与世界其他地区大学的交流,从而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提升亚洲的影响力。”校长邱勇在成立大会上表示。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清华积极搭建“全球智慧链”,助力“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实施“一带一路留学清华计划”“周边国战略计划”,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开展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

清华鼓励学生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实践。目前,清华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了30余项社会实践海外项目,选拔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实践,积极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胜任力

身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清华聚焦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丰富,主要是指个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包含三个层面的六项核心素养:一是知识或认知层面,需要学习世界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全球面临的共同议题,并能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能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利用外语去深刻体验、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二是行为或人际层面,需要具有跨文化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化解矛盾和冲突;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责任感,在从事专业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言行得体,并能做出负责任的决策。三是个性品质层面,需要对自己、对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和自信,并有反思能力;对不同文化或文化多元性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不但从自己文化视角还能从其他文化视角思考问题。

为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统筹规划校内、国内和海外一体化的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全学程贯通、全球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着眼于全球、立足于本土、成体系规划、全学程贯通”的思路,学校设立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依托研究院继续推进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建设;启动本科生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特色海外学习活动,为本科生深度学习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提供宝贵机会。联合学位、学期交换、海外实习、暑期实验室研修、暑期课程、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清华不遗余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构筑长短期项目相结合、学期派出与暑期项目相衔接、专业课程及文化交流并举的海外培养体系。

开放的清华大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学生的关注。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清华在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改革方向下,将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的招生统一归口管理;清华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学者、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培育跨国、跨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通过组织或参与对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全面提升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

注重多元融合,构建国际化校园环境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更是深度交流与融合。为给中外学生创造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清华苦练“内功”,不断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兼收并蓄、适宜中外师生共同发展的国际化校园。

学校一系列国际化改革举措铺展开来:成立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为国际学生学者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多元文化和谐融合;将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奖助学金等的管理职能归口至教务部门,推进国际学生教育进一步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中外学生混合住宿的“特区”,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近200位中外学生提供共同生活与增进跨文化理解的机会;针对国际学生设立“学伴”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浸润活动……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在开放创新的21世纪,一流大学必须重视全球视野的拓展。学校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办学格局,也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视野。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一要务是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要为中外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环境,将中外学生趋同与差异化管理相结合,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与成长。实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的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全球影响力。要自信地走出去交流合作,把全球战略落到实处,在体系、制度、行为和文化上有所改进,争取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学校国际合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吸引国际顶尖学者和全球最优秀的学生来校工作和学习是世界顶尖大学的标志。要加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力度。各院系是实施全球战略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主体,在国际化工作中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