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南大学开展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期,发展到今天已有28个年头。28年来,以青年教师教学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督导工作形成了立体化运作、层次化培养、人性化指导、长效化坚持的督导工作方式,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教学督导组老专家们的智慧与心血。本报今刊登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陈緖赣老师的追忆文章,以纪念为我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作出贡献的老专家们。
转者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陈緖赣老师这篇纪念文章中所回忆的五位已故老先生中有一位是我院工程力学系的诸关炯教授。特转刊与此,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为东南大学学生培养,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诸关炯老师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时间过得飞快,校教学督导组的几位老先生先后离开我们长的已达五年之久,近的也有半年多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存我心中,他们是已故的机械工程学院刘承尧副教授、程序教授,能源与环境学院张永廉教授,土木工程学院诸关炯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吴正康教授。离开我们之前他们参加校、院系本科教学督导工作长达十余年,他们把生命中最后的幸福时光奉献给了学校教育事业,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勤奋、智慧、创新精神,一直是鞭策我个人认真工作的动力!我与五位老先生相识、并在一起工作长达十余年,与他们结下的忘年交,纯粹是因工作结下的缘分,这缘分是真实的也是值得永久珍藏的,时值清明,思念情切,撰文以纪念那段相处的日子。
我校开展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始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展到今天已有28个年头,2001年我接手此项工作,常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一直着手收集、整理接手之前散失的相关材料,从所涉材料之多、涉及教师之众来看,真正了解到了此项工作开展之不易、意义之不凡。
与时俱进,开展有特色的教学督导工作校教学督导与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做法是我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一大特色。这项工作起源于上个世纪1989年的校“听课组”,当时东南大学教师队伍开始进入快速新老更替的年代,原来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资深教师,因到达退休年龄而几乎在短暂的年数内“同步”结束执教生涯。由此造成大批青年教师在无人指导教学的情况下仓促走上讲台补缺。在这种境况下,如何让东南大学优良教学传统世代相传,如何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让年轻教师过好教学关,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时任教务处长李延保教授,当机立断组建校“听课组”,跟踪首次开课青年教师,到他们的教学现场进行传、帮、带等,并逐步完善成“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制度。从1993年开始,为了更好地调动经过首次开课培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新任教务处长陈怡教授决定启动“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活动。并于1994年开展全校“面上听课”工作,从而起到全面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1995年,陈笃信校长将原校“听课组”扩充成员,更名为东南大学教学督导组。1996年,东南大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首批评价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在评价意见中,特别褒奖了东南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特色,指出:“东南大学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改革中有许多好的思路与措施,其中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比较系统的思路,采取了配套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较好地成长,涌现了一批教学和管理工作骨干。”
四校合并后的2002年,时任分管教学工作的易红副校长调整、充实了教学督导组,在教学督导组内增设医学督导小组和实践教学督导小组。至此,东南大学教学督导组由面上授课督导小组、首次开课培训小组、授课竞赛评比小组、医学教学督导小组、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五个小组交叉式地分工合作、进行全校的教学督导。2003年,时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郑家茂决定构建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体制,从而把东南大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又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把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督导的结合深深扎根于院(系)。2008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以教学督导工作为依托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时隔12年再次列为特色项目接受了教育部专家检阅,再次获得专家认可并获得好评!
五位老人是这项特色工作的参与人,他们分别承担了首次开课培训、面上随机听课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审组织或评审工作,这项工作的主要形式便是深入到课堂一线听课,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系列教学讲座和教学研讨等活动。
倾心教育,甘为教学质量守护人本科质量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一线听课指导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五位先生与其他督导老师听课十余年,每次听课都认真作记录,二十余年来形成了几万份听课记录表,表中内容既有对一堂课的点评,也有生发开去的分析与结论,这些记录是东南大学教师发展与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我校听课大致分成领导巡视性听课、专家指导性听课和青年教师观摩性听课,每年听课量多达3500余课时。在经年的工作过程中,一篇篇报告每临期末必呈送校教学主管领导,这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有真实分量的“专家报告”。先生们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写就了一篇篇具有研究性质的专题论述,如刘承尧副教授撰写的《做好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督导,强化教风建设》,张永廉教授撰写的《使用多媒体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诸关炯教授的《重视首次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学督导是充满爱心的工作》,吴正康教授的《从十年督导工作中得一的点滴感悟》;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先后出版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教学艺术》《东南大学本科督导创新十八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青年教师首次开课教学认识集》(18册)等工作文集;同时,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围绕教师发展工作专题,我校教师发表了上百篇教学论文。按哈佛大学校长博耶教授在《学术的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中对“教学学术”对学术的定义,先生们组织开展的教学督导听课工作又何尝不是学术活动呢!
听课是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形式,此外,教学督导工作还开展了专家讲座、观摩研讨,组织教学反思、教学参观等活动,长期的积累,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我校教学督导工作文化:以“传、帮、带、超”为工作方针,以“立体化运作、层次化培养、人性化指导、长效化坚持”为工作机制,以教师职业发展为宗旨的五层次培养序列;按“校、院(系)两级、五组交叉”工作模式,形成了“没有冲突,只有和谐;没有怨气,只有微笑;没有嫌弃,只有关爱;督是关心,导是帮助,以督促导,督中重导”等工作伦理,建立了“系列化培养、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操作和专业性指导”工作原则,形成了“教学督导与教师培养相结合”工作特色。无疑,这些构想是智慧的,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地将构想付诸实践也是十分辛苦的,五位先生是智慧构想的践行者、是教学质量的守护人。
光辉人格,洒向师生都是爱时光荏苒,五位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些日子了,但他们工作的身影仍是历历在目。
诸关炯老师负责首次开课工作,新学期伊始他总要组织一次很好的“动员暨总结”大会:将上一学期和当学期参加首次开课培训教师组织在一起,由上一届优秀教师谈经验,再新一届参训教师参与讨论,每次开会气氛总是很热烈。学期末,诸老师则对当学期培训工作形成书面小结,工工整整抄写下来不少于16开信纸四个页面,四页纸上从没有一个涂写或更改的文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字如其人,诸老师离开我们时,也是悄悄而去,遵照先生遗嘱,校园里张贴讣告的事情也省了。就是这样一位先生,每听课必随学生一起向喊起立的老师行注目礼,人文学院季玉群老师在《桑榆不言晚,雏凤展声清》一文中清楚地记述了这个镜头,“那一瞬间他们的举止风范和精神品格犹如灿烂的阳光,散发出神圣的魅力和光芒”“一种静穆的庄严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我们百年东大,热爱教师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
刘承尧老师负责面上听课工作,组织小组八位专家听课,安排覆盖一万六千本科生的面上听课任务;听课过程中发现问题总是及时指出,如果时间来不及,他一定会留个电话,晚上接着沟通。他总是创造性地开展面上听课工作,比如将听课组八位老师分成两两一组、交叉地去听指定院系课程,最后将两两学科相近的院系教学质量作对比,对比的结果都一一地列在学期结束时提交的听课小结中。张永廉老师平时与人交往永远是笑眯眯地,但与教师交流时那就是很认真的面孔了,他那一口南方口音的语调听起来总不是十分的清晰,你不仔细听的话一般听不懂他那浓浓的乡音,然而他是教材《燃烧学》编写人,他对教学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是熟悉的、对课程教学讲授的节奏也是熟悉的,乡音的浓重丝毫遮蔽不了对教学问题的敏锐性。
吴正康老师负责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同时参加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外语组评审工作。从事教学督导工作十余年他认识到“督导,远不只是督察加指导的字面上的含义,而是进一步要求我们做到要真诚地关心人,耐心地帮助人,热情地鼓励人和精心地选择人”。认识如此实践也如此,吴老性格开朗,对外国语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言之于口头上,他始终是给人鼓劲、催人向上。有次生病躺在病床上三个月,我们去看望他时,他仍很乐观地谈学校、院系各项工作的发展,他讲话声音洪亮手势语言丰富,笑容可掬,与青年教师交流十分亲切。七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矫健,穿梭于校园,靠的是他那辆有点破旧的老式电动车,斯人已去,那熟悉的身影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了。
程序老师参加了机械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同时接受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会邀请参加教学竞赛听课评审工作。程序老师每次听完课,他填写的听课记录表最是“潦草”,一堂课听下来,讲课老师的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他认为讲课老师没处理好的部分,他都一一记下来,着重号随处可见,不同内容之间的箭头标来标去的,这些“潦草”的内容都将是在他消化后要与上课教师交流的内容。他与老师交流,从不马虎,一是一、二是二,他指出问题后习惯性地两手插在裤口袋里耐心地听你的解释和你讲课的意图,最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讲完他的观点后总是谦虚地补上两句“供参考,供参考”。每学期末的教学竞赛评审专家大会上,程老师是一名积极发言者,只要他认为哪个小组的汇报在评审意见或评审程序上有问题的,他必定要指出来,并明确地指出问题所在。程老师的发言维护了竞赛的严肃性、公正性!
先生们离开我们已有些时间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对他们人品的回味,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创新精神的尊重;他们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从事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增添了光彩,他们是我们值得记忆的一代普通而又纯粹的人。
(陈绪赣)
——转载自2016年3月30日出版的1307期《东南大学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