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首要条件
费庆国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评价从本质上界定了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不同。教师是一份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同的是,教师需要专业技能。教师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类的灵魂(思想)”。因此,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甚至是首要条件。
教育家启功先生曾为他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八个字不仅仅是北师大全体师生的教、学准则,更为全国教师指明了“师德”的标准,为全国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指引。作为一名教师,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牢记职业使命、维护职业荣誉,把握教育工作的两个主体,做到“两个关爱、六个注重”:
关爱学生。在关爱学生方面,师德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但是“上课”不等同于“教书”,“上好课”更不等同于“把知识点讲清楚”。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到中国经典教育理念“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自觉将其作为“上好课”的标准:其一注重学生学业,即“授好业”,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其二要注重学生能力,即“解好惑”,让学生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帮助学生形成源头创新能力。其三要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即“传好道”,以认真工作影响学生,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关爱教师。在关爱教师方面,师德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自我塑造”。“自我塑造”不可狭义地理解为“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的提高,应结合教师职业对师德发展的内在要求,秉承“止于至善”的理念,全面塑造自我:其一注重“修身立德”,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其二注重提高业务素质,依托课程组、课题组,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时自觉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其三注重身体健康,努力做到劳逸结合,以充沛精力完成工作。
诚然,由于中国高校尚处于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进程中,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还在逐步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教学和科研之间、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从哲学意义上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这些矛盾具备“正能量”的属性,如教学和科研可以构成良性的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态势,又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形成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现实意义上讲,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这些矛盾又含有“负能量”的属性,投入教学时间多必然科研时间少、指导学生时间多必然自身发展时间少。只有深刻认识、正确对待这两方面的属性,才能为“两个关爱、六个注重”的实现创造必要条件。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教师而言,“立身之本”是师德、“工作之本”是教学,“服务之本”是学生,对大学而言,“立校之本”是人才培养,“工作之本”更是人才培养!大学以及大学里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根本上是为了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认清这一点,教师就能够秉承“学生优先”的理念,通过师德建设积累“正能量”、通过师德建设转换“负能量”、通过师德建设努力实现“两个关爱、六个注重”。
教师是一份职业,由于这份职业对于师德的极高要求,使其成为最高尚的职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学为人师,行为世 范”为标准,自觉加强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转载自2014年11月21日出版第2166期《东南大学报》第二版【师德师风建设大家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