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小元老师
记者团 张倩
情系农工党,善思敏行
采访何小元老师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经由研究生实验室再向里面走,便来到何老师的办公室。作为省政协委员,农工省委常委,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同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力学研究所所长,身兼数职,何老师通常十分忙碌,但办公桌后的他始终带着亲切而平静的微笑。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农工党南京市委直属南京工学院小组于1953年5月建立,1956年2月由市直南工小组改建为市直南京工学院支部。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于2000年10月9日,是农工党江苏省委第一个基层委员会。现有党员108 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16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5人,副高职称的41人。
谈到加入农工民主党的原因,何老师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当时很希望能有机会与他人一起交流思想,一起畅谈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同样肩负着参与建设和管理国家的重任。农工党无疑为志同道合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看法并共同为社会民生问题出谋划策的良好环境。2000年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时,何小元老师担任了第一任主委,相比从前的参与者身份,何老师更觉得多了一份责任,需要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将农工党的精神和情怀传承下去。
农工党的历史一直让何老师十分感动和自豪。农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表现出的气节与理想,以及先辈们如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人于农工民主党的筚路蓝缕之功,都令何老师动容并备受鼓舞。将他们的情怀与远见卓识一直传承下去亦是何老师一直以来的理想。近年来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的党员一直在百人以上,这为其承担社会责任和保持影响力提供了保障,何老师说目前也在积极发展青年党员,希望他们能够关心社会并承担责任。
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何老师总是 尽可能妥善安排和完成好农工党内的诸项工作。从省常委会到基层支部,农工党的工作也经常开会,还要参加政协考察、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且以往条件局限,需要事事躬亲,因此,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被问及协调时间的办法时,何老师说,两者固然不可偏废,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出轻重缓急按序完成,不然任务多的时候难免顾此失彼,反而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现在党内工作有了秘书和各支部负责人的配合,大家分工合作,工作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关注社会,任重道远
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开展许多活动,何老师希望这些活动能够代表大家的共同兴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社会服务。每年教师节的义诊是他们坚持了十多年的一项活 动,由于农工民主党的成员多半是医药卫生界的知识分子,他们发挥所长,每年教师节当日在学校大礼堂前举行义诊。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医科院南京皮肤研究所、江苏省肿瘤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农工党医疗专家来到学校为师生服务。义诊活动惠及众多师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欢迎,影响力颇广。
作为一个主要由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党派,农工党关注的社会阶层却不仅仅限于知识分子。何老师说,农工党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城市建设、交通、农村问题都是他们所关心的,而每个人的阅历和经历不同,其着眼点和关注的重心 也有所不同。何老师认为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人最基本的需求就在于吃饱穿暖,粮食的充足最基本也最重要。人口和土地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解决好粮食和人口的问题应该是社会安定的一个基本保证。倘若一个人为了基本的生存问题铤而走险做出违背社会道义甚至违法的事情,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可悲 的。
作为省政协委员,多年来何老师提交的都是诸如个人所得税、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土地管理与控制等涉及基本民生问题的提案。在他的提案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他对社会细节的关注和对普通民众的关怀。譬如城市绿岛内土壤高过周围砖石维护,而造成的道路扬尘问题。再如从江宁到四牌楼校区的高架路上,以前他注意到常会有清洁工人在快速高架路边打扫卫生,这样危险的行为对于清洁工人和路上的司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些问题被提出后,都逐渐得到了改善。这些问题虽是细节,实则在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城市的建设就是要通过细节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提高,使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适。
而对于当前社会上蔓生的浮躁气氛,何老师认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缺乏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做事的精神,这不应该是一种社会常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过度的劳动能够创造出高额 GDP,却也带来了普遍的烦躁不安。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使人们身心安定的保障,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人们在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里踏实地生活做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生活的现状和社会感到认可和满意。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就如同行路,坎坷起伏也是自然的状态,在当下,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社会秩序。
关怀学生,百年树人
被问及对学校学生的寄语时,何老师面带慈爱地微笑说,希望他们能够生活得很好。何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心社会问题,兼顾个人和集体。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里,个体自然是受益的,而好的个体叠加在一起,却未必能形成一个好的集体。譬如邻里之间,家家都把自己屋内收拾得一尘不染而无人打扫楼梯过道,楼梯过道的脏乱同样 是要每个人来承受的。青年学生应当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才不会成为那脏乱的楼梯过道,而受益的还是我们大家。
何老师认为学校应当为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相处时间。除了出差在外的时间,何老师都会来到研究生实验室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他相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对学生更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应该只是知识上的,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很多,他们更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自己认可和喜爱的老师,学生会注意并模仿他的举止谈吐,教师会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榜样,更多的引导他们思想上的成长。现在教师与学生在课下鲜能见面,交流很少,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很少,实在是一种浪费。而对于学校,则应当视教师为宝贵财富,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们能够安心工作。师生倘若都能够安心于自己的职责,学校也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农工党的情怀、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学生的关心,都洋溢在何小元老师的讲述中,他洞悉社会而不失平静,心存高远而不失细微,听他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娓娓道来,时间仿佛一瞬而过,而我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更深刻了许多。他的深情与沉稳是我们青年学生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人物介绍】 何小元,教授,东南大学工程力学系 教师、博士生导师。1982 年在华东工程 学院获力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7 年 在南京工学院获固体力学工学硕士学 位,1994 年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现还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兼职 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会员,中 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力学 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 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从事合作研究。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八五”攻关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 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 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 多篇。所研制的电子器件变形测量仪器已被 MO- TOROLA、 IBM、 HP等国际著名的大公 司所采用。目前正在进行“工程结构变形 监测”“微电子器件力学行为研究”和“工 业在线检测”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之一,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农工党东南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于 2000 年10 月9 日,土木工程学院何小元教授任主委。何老师虽然本职工作繁忙,但仍为农工党的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为其关注的社会民生孜孜不倦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