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课都不可被复制” ——访费庆国教授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4-09-02浏览次数:1525

———记东南大学第21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费庆国教授

记者 人文学院许 

  “每一节课都不可被复制”,这是笔者与费庆国教授交流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费庆国老师是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教师,在东南大学第二十一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费老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东南大学第十届“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东南大学首届微课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对于本科教学,他有三个重要关键词:互动、快乐、平衡。

互动是形式 研讨是本质

  以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研讨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有效的课堂研讨并不容易做到。费庆国老师认为研讨是互动的高级阶段,互动是形式,研讨是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的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费老师在2012-2013学年第3学期参加授课竞赛,参赛课程为交通学院大一学生的《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系统性强,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费脑、记不住。而且,学生还有一些认识误区,如中学已经学过、大学物理又学了,所以不必再学,而且考前突击就能通过。针对这些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误区,费老师在授课环节、复习环节、习题环节均采用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首先是授课环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互动实例分析,用以解决枯燥的问题;第二,互动公式推导,用以解决费脑的问题;第三,互动知识引用,用以解决记不住的问题。在授课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前提下跟着老师思路走,这样,教师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就更易于使学生主动思考。比如,每次课程开始时,他不会直接讲授力学公式或知识点的名称,而是先举例子,如知识点“点的合成运动”,不会直接给出合成运动的定义及其分析方法,而是首先与学生讨论某种工程现象,在描述这种工程现象时,根据所遇到的难点引出问题,并且在引出问题的过程中大量提问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难点到底在何处,进而鼓励学生用数学或力学的语言将难点讲出来,这样一来,表象上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质则是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不断接近知识点。

  其次是复习环节,《理论力学》课程的系统性很强,如果学生对于上次课程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那么下次课程就难以继续探讨。所以,在每节课伊始,费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回顾上次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接力提问”的方式,从某一列第一个同学一直问到最后一个,再从第二列最后一个同学问到第一个,以此类推,每次持续高强度提问五到十分钟。学生虽然感觉紧张,但是效果很好。在费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跑着进教室占前两排座位,也会非常期待被老师提问,有时一次课,全班每个同学都能被平均提问一次以上,这使得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在网络评教中对这种“接力提问”方式评价说:“每节课都会提问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即使不认真的同学也会认真复习本门课了”。

  最后是习题环节,这是在讲完知识点之后的练习。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边分析边写出解题过程,但费老师认为这种方式学生能看明白,但不一定理解深刻。他会让学生自己上台去做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错误或问题是教师难以预估到的,也是学生听课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反应。这时再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教学效果远比课后批改作业要来得好。

  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频繁,改变了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单向模式。他始终强调互动是双向的行为,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互动甚至是研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数学、力学功底以及对课程的预习、复习程度等。而教师随着对知识点的理解逐渐深刻,不断吃透难点以及搜集到的日益增多的问题,知识点讲解才能越来越透彻,再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课堂互动就能越来越有效。

 

费庆国 

教学为本 快乐是源

  任教以来,费庆国老师为机械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过《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基础》《计算力学》《工程力学概论》等课程,获得东南大学首届微课竞赛一等奖、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

  费老师非常热爱教学,特别喜欢给本科生上基础力学课程。他认为力学是一种支撑性、基础性的学科,本科时期的力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科研经历指出,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从事理论研究,还是承担工程任务,本科时学习的力学知识,以及学习力学时形成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费老师的科研项目涉及广泛,包括航空航天、土木交通、机械仪器等工程领域,丰富的研究经历使得他在课堂举例时能信手拈来,这也是本科生喜欢上他课的重要原因。比如给交通学院上课,他会谈到在香港理工大学期间参与的青马大桥项目,也会谈到润扬长江大桥和苏通长江大桥的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项目;给机械学院或力学专业的学生上课,他会谈到承担过的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科研项目。

  教学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费老师希望尽他所能给学生们在本科时期打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使学生们将来在专业发展上钻得更深走得更远。他目前主要给交通学院和机械学院本科生上课,这两类专业将来的核心课程都是以力学为基础。他还认为,从长远来看,教师科研做得好不好,硕士生、博士生的水平是重要因素,必须在本科阶段把学生的功底筑牢,因此教师必须把大量精力花到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上。

  当我问费老师上课快不快乐时,费老师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他非常享受课堂,努力做到“每一节课都不可被复制”。费老师虽然已经上了九轮《理论力学》课,对课程内容了然于胸,然而真正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有时是很难预设的,所以费老师上课时会将自身不同阶段的科研课题融入教学,进行大量的临场发挥。

  费老师是学生眼中的“男神”,历年的网络评教成绩都很优秀,学生们说:“费老师上课总有大师之感”“费老师跟同学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并且帮我们了解了力学的知识体系”“老师很有风度,善于引导”“费老师是一位严肃又兼风趣的老师,他上课时认真细致,下课时常常会和我们开开玩笑,人很好。我们问问题,他会认真讲解。做老师,很到位;做朋友,很知心。总之,我们很喜欢费老师。”费老师将本科教学视为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责之一,提倡享受课堂和快乐教学,以自身对教学的极大热情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

懂得协调 做好平衡

  除了在本科教学上投入很多精力之外,费老师还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工程力学系系主任。在如何平衡和协调教学与科研、行政事务的问题上,费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担任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做好学科建设等工作;担任系主任,要做好系里的事务性工作和发展性工作。所谓事务性工作,主要是进行教学管理,组织全系二十几位教师上好全校的基础力学课程。这是源于力学系的特殊性,力学系虽然是土木学院下的一个系,却承担着全校工科院系的力学课程。费老师做过一个统计,力学系的老师人数虽然只占土木学院百分之十几,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却占土木学院百分之三十几,而且这些课程基本面向全校,为全校服务。所谓发展性工作,是规划系自身的发展,如师资队伍的发展、科研平台的发展、科研团队的建设等。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力学系虽然是一个教学工作量很大的系,但费老师提出力学系的总体发展规划是整个师资队伍能够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兼备型发展,这也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要求。而科研的发展需要课题的牵引和项目的支撑。“十二五”以来,力学系的课题质量和经费数量连创新高,立项总额已达到“十一五”的两倍。费老师说科研不是个人的行为,他担任系主任以来,将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尽力依托团队做好教学和科研力量的统筹,依托团队取得重大课题的突破。

  那么到底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呢?这也是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团队内部的统筹协调,他从每个老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平衡来做好分工。比如有的老师本身科研能力很强,但项目申请成功率不高,他会鼓励这些老师参加到团队项目中。在教学总量和科研总量都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团队的每个人分担到的科研量和教学量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尽量减少科研任务很多就不上课或者拼命上课就没有科研的情况。其次从老师自身来说,必须要保证教学,费老师到东南大学工作后除了有一年半借调到教育部之外,坚持每个学期到九龙湖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刚工作时甚至经历过一个学期190学时的教学量,而且主要是九龙湖校区的课程,非常辛苦。然而,费老师认为教学对科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举了承担过的科研实例进行分析:某航天结构需要建立准确的动力学模型,国外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写了十几页,后来费老师在教理论力学课程时,想到可以用理论力学的一个简单思路来解决,最后只用了相当于国外论文三分之一的篇幅就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而方法更容易实现,这就是教学促进科研的直接应用。

  费老师认为,教师给本科生讲授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加深理解理论的过程,力学的研究尤其具有这种特征,你越能在本质上理解问题,就越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他一直强调只有自己理解透彻,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并且运用到科研中。

  费庆国老师以本科教学为本,将充沛的教学精力投入课堂,以丰富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尝试研讨,享受课堂,快乐教学,时刻注意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费老师说,授课竞赛获奖促使自己今后将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不辜负学校和学生给予的荣誉和期待。最后,笔者请费老师送给学生们一句话,他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寄语学生们踏实做事,立足力学基础;提高境界,攀登科研高峰。

——转载自2014830日出版的1258期《东南大学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