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爱群教授是我校特聘教授,土木工程 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李爱群自1992 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坚持在一线从事本科生和研究 生教学。长期以来,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和“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为先、信念为要、能力为本的育人思路;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和“知识、能力、素质”两个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江苏省优秀 研究生课程、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宝钢教育优秀教师特等奖等教学成果和荣誉。 自1987 年以来,他立足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减振与健康监测这一涉及工程结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坚持科学攻关和技术支撑相结合。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 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出版科技专著、教材8部,发表SCI和 EI收录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90多名。 李爱群自1996年开始担任土木工程系系主任,之后长期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健雄学院常务副院长、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行政职务,同时,兼任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全国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中,他积极发挥行政管理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先后主持和组织了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多次;所带领的东南大学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科研团队被评为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担任主任的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13年全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激烈竞争中获评为优秀。 二十多年来,他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领域躬耕不辍,锲而不舍,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师生员工和同行的尊敬和赞誉。因李爱群教授团队于今年年初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报记者有幸于近日对李爱群老师做了一次专访,以下是根据录音稿做的记录和整理。
记:李老师,您好。这次采访您一开始是推脱的,之前的各大媒体采访也都被您婉拒了。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这次机会。
李:是的。虽然我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但是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来的感悟。
记:李老师的奖项非常多,能不能请您回顾一下,这些年拿的奖最让您印象深刻 的有哪些?
李:所谓奖项,可能是学校向社会展示成就,重要的、代表性的、吸引大家重视的一些指标。其实,这些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所关注的事情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归纳起来,所获的奖励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人才培养类。因为在这方面的长期坚持和努力,学校和国家给了我许 多的鼓励,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奖励吧。其实,每当看到我们的学生有进步、有发展,我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举个例子:孙鹏是我的优秀生和硕士毕业生,2012年被我成功推荐至美国 Rice大学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他2013年9月16 日来邮件问候中秋,并高兴地告诉我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学金,代表美国高校在国际智能结构竞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类似的例子经常有,他们成长了,我们做老师的就开心了。
第二类就是科学研究类。我的主要科 研领域集中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减振与健康监测,这也是国际土木工程界前沿 的和热点的研究领域。围绕结构抗震减振,我坚持了27 年,在坚持到20 年时,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围绕结构健康监测,我坚持了12 年,比20年短了8 年,获得了今年(201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我们团队坚持从科学理论、关键技术、设计方法、技术标准和工程应用等走了一个完整的、长期的研究循环,直到现在,这些研究还将持续深化下去。这也算是我本人以及我们团队为科技进步做出的些许贡献吧。
记:您更看重哪类成果或哪类工作?
李:关于这个问题,我多谈点想法,抑 或算是回答你的问题。正向大家知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被普遍认为是 当前中国大学的三大主要功能。我以为,这 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功能,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本点。去年, 我访问了剑桥和牛津,体会到剑桥以“贡献 社会”“服务社会”为首要功能,即作为世界名校,她仍然是以人才培养或培养高质量 的人才来实现其大学主要功能的,也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通过人才的 创新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如此,中外大学的核心功能应是一致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的社会正向引领功能也就会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使得大学获得 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其实我想说的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就是人才培养,这就应该是 我最为看重的事或工作。
记:您刚才讲,您把目光集中在“大型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减振与健康监测”研究 方面,而且目前这也是国际土木工程界前 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您的研究?
李:首先我讲下结构抗震减震。在我国 绝大多数城市或城镇的建筑或桥梁都需要 考虑抗震,或者说,绝大多数城镇都面临着 严重的潜在地震灾害威胁。对于地震,大家似乎觉得是听天由命,事实是,经过抗震设 防设计的建筑或桥梁是具备相应的抗御地 震的能力的。512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教训是 惨痛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尚无法预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就要 求我们从土木工程结构入手,确保工程结 构具有抗御地震甚至大地震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我们的建筑、保护我们的生命,社会才能得以永续发展。而现有的结构抗震技术,面对高地震烈度区、超高超柔结构,或面对更高结构性能需求时,是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的,而此时,结构减振技术就显得必须和大有用武之地。
去年4 月20 日发生了四川芦山里氏7.0 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芦山和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一大批建筑结构发生破坏和倒塌。这次地震也给距其约100 公里的成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由我们团队承担设计、采用了我们研发的减震技术的一个大型建筑群,共10 幢高层楼盘,在这次地震中表现优异。周边类似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破坏、维护墙体损坏和装修破坏。我们的人员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赶到成都项目现场,惊喜地发现,我们的项目在主体结构、维护墙体和装修等方面均无任何损坏。这就是减振技术的贡献。
正因为我们团队在减振研究领域的长期坚持,我们是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的主编单位,是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的主编单位,形成了结构减振全系列技术及其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同时,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应用。最近一年,我们通过系统的攻关,完成了即将建设的世界第一高楼838m 高的某天空城市的减振 设计研究工作并顺利通过了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会的评审。
记:请您介绍下您的第二个研究方向。
李:我的第二个研究方向是结构健康监测。也是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方向。这里的结构指的是大型复杂结构,如长大跨度桥梁。这类结构的重要性毋容赘述,因为项目投资巨大、服役环境复杂,如何保障其在长期全生命周期的服役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就是政府、社会和民众都关心的问题。而结构健康监测就可以为此类大型复杂结构的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因认识 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于2002 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大学里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有12个年头,通过团队的长期努力,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润扬大桥、苏通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大跨桥梁,以及广东西江特大铁路桥、洛阳瀛洲大桥、南京江心洲大桥等一批复杂桥梁工程中。
记:您是怎样开始研究的呢?
李:我的抗震减振研究工作的起步应归于两位恩师的引领和指导。我的硕士生导师程文瀼教授是著名的高层结构专家,程老师执教东南大学土木系五十年,奠立了东大防灾减灾学科和建筑工程抗震与减振研究中心,程老师在学术上睿智、执着,在教学上严谨、风趣,在生活上质朴、乐观,对学生们更是关爱有加。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国际著名土木工程专家丁大钧先生,先生仙逝时,我曾以一首短诗追忆先生给我们这些弟子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诗书画印留锦绣,高山仰止沐甘泉;一生襟抱在文章,桃李天下世代传。”两位恩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对我的引领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并将让我终身受益;同时,导师在科研上的执着与敏锐、传承与创新、乐观与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教育。
记:您的成果已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您是如何看待成果的呢?
李:我想,成果应是某一领域或方向的创新性贡献。核心技术或成果是买不来的,或者说,能买到的可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想清了成果的属性,我们就唯有下定决心,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败不馁,胜不骄,坚持了就一定会取得成果。
记:那您再说说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 的应用成果如何?
李:先说说北京。因为我们在结构抗震减振领域的成果和影响,我们承担了包括北京奥运会议中心、北京银泰世茂中心(当时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工人体育馆、北京六机位机库(世界最大跨机库之一)等一批重要工程的抗风抗震和减振的专项研究、设计和技术支撑。其中,北京奥运会议中心作为2008 奥运比赛场馆,其60m×81m 的大跨楼盖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为此采用了我们的悬吊 TMD 减振技术确保了其功能的实现。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大跨楼盖减振工程,成功后该研究成果又被广泛应用于长沙新火车站、西安新火车站等一大批重要工程中。
再说说我们在南京的一个代表性项目。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是南京博物院重中之重的最宝贝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家保护性优秀历史建筑,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为了满足博物院未来的使用和发展需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程序,最后决定采用整体顶升3m的方案。老大殿整体顶升工程是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工程,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采用了我们首次提出的整体悬吊顶升技术,成立了由东南大学牵头的项目联合体,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并最终一次性顶升到位。该项目在顶升点数量、顶升高度、同步顶升面积等三项指标上为世界之最。目前,该工程已被批准为国家住建部建筑工程科技示范工程。这里讲一个细节,由于该工程的重要性,确保顶升的安全和平稳 就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甚至如果发生地震,也需保证顶升国宝级建筑物的安全和完好无损。
记:您的团队是如何承担那么多重要的项目的?是怎么配合和协作的呢?
李: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两个研究方向上都组建了团队。一个是抗震减震研究中心,还有一个是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由于我们承担的项目许多都是团队作战的,所以团队协作或说团队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举个团队协作的例子。2002 年我们开始筹备成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第一个项目就是世界级规模的润扬大桥,该桥由悬索桥和斜拉桥组成,其中悬索桥主跨1490m为世界第3。我们历时5年,最终建立了润扬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安全评估系统。在这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大桥的全桥静动载试验,这是一项重要的、获取原始指纹数据的工作。
那是2005年元旦刚过,因庞大的监测工作的需要,108名老师和研究生以及辅助人员连续几天从晚上到凌晨在现场测试。当时我们在现场蛮感动的,风寒料峭,有那么多的人一起奋斗,一起攻关,指挥部所有领导全部都在现场,嘘寒问暖,给我们精神上的温暖和支持。54辆20吨载重车按照设计的工况有序过桥(有人笑说,这可能是东南大学负责的最大型的野外现场试验了吧),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夜留下的除了辛苦,更多的将是永存记忆里的感动和友谊。
记者:您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对我们学生有什么忠告吗?
李:任大者思远,思远者事成。其实我想说的还是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话题真没有有些人认为的那么简单。做人还不会做吗?做事还不会做吗?研究生不就是做研究做学问吗?我想, 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基本的准则,做人要努力做到值得信任、值得尊重,做事要努力做得精致、干得漂亮,做学问本来就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儿,那你就应用你的智慧去做好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学问。
东大有着令我们骄傲的历史,更有着令我们期盼的美好未来。借此机会祝愿每一位 东大人在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光荣而又充满梦想的东大和美好而充满激情的时代,不断地实现梦想并超越梦想。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我们的伟大梦想。
(冷先强、魏 微、丛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