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蒋永生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4-01-13浏览次数:451

       ———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三大殊荣获得者蒋永生教授

   近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名单,东南大学蒋永生等全国100名教师受到表彰。这是蒋永生教授继教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之后,第三次问鼎国家级教学殊荣。东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校长易红在教师节前夕在看望了蒋永生教授之后,号召全校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同时积极开展向“孟二冬”式的优秀教师蒋永生教授学习活动,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由我国著名工程专家茅以升始创于1923年。80多年来,这里名师云集,积淀深厚,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鲍恩湛和李荫余等一大批教授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使得学院人才辈出,蜚声中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蒋永生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尊敬和爱戴。近日,蒋永生教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使之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界第一位同时获得过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三大殊荣的知名专家

    东大精神是动力之源

  曾因为贫穷而交不起初中考试报名费的蒋永生,依靠国家设立的高额助学金,才顺利完成初中、中专校以及大学的学业。他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蒸蒸日上的新时代。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蒋永生感慨地说:“受人点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没有党的培养,社会的关爱,自己的理想、事业就无从谈起。”

  面对今天自己取得的成就,将永生感慨地说:“我从教四十多年以来,亲身体验到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为人师表。如何为人师表?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要求自己要做到十二个字———敬业精神、满怀爱心、甘为人梯。这就是东大精神的精髓。”

  蒋永生还回忆到:“我在南工上学期间,一批著名教授为我们上课。他们严谨治学的教风,严谨求实的学风,高深的学术造诣,高超的讲课艺术,令我们折服!前辈们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成为我当好一名合格教师的不懈动力。刚留校担任学生工作时,一次系务会前,我坐等开会,齐康院士仍埋头苦干,后来对我说:小蒋,要学会珍惜分分秒秒。这一句话成为我终生的座佑铭。德高望重的恩师丁大钧教授,在我们还是小助教的时候,就把我们推上了科研第一线,带到全国学术会议上去亮相。我深深感受到爱心对我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只有自觉地对学生和青年教师满怀爱心,才能不辜负前辈的教诲。全国劳模、单炳梓教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把繁重的事务揽在自己的身上,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保证学术带头人和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上高水平,使他们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然而,他自己六十岁退休,退休后,长期担任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真是呕心沥血!这就是一个教师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

  “是东南大学的优良传统造就了这份荣誉,荣誉属于东南大学。”这是蒋永生教授面对国家级教学名师这一荣誉而吐露的肺腑之言。

    教改天地创新业

  几十年来,蒋永生在大学教育的天地里辛勤耕耘,倾注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他磨练出一套高超的教学技巧,用学生的话说:“听蒋老师的课,几乎就是一种享受。”然而,志存高远的蒋永生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始终把教书和育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着眼于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这个大局,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八十年代,蒋永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组织相关教师,以“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为主题,连续推出“工民建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1991年该项研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混凝土课程改革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995年,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中国高校全面拉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帷幕。蒋永生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大土木工程办专业等许多思想与国家的改革计划不谋而合。这样,由蒋永生教授和同济大学等五所院校有关专家共同完成的“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列入国家级研究课题,开展了涉及全国300多所设有土建类专业院校的重大课题研究。2001年,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2000年,蒋永生提出“把实践教学改革的文章做大”的教改思路,他在十年来成功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承担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土建类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研究涵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式引入课题,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与实践,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具有更高的水准;整合现有实验室,使教学设备水平高于社会;向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建立智能创新实验中心,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和创新基地;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教学全过程,并积极支持学生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至此,蒋永生关于土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已日臻完善。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由蒋永生教授主持的该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蒋永生的这些研究成果引起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对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发挥了示范和指导作用。蒋永生教授在2000年、2002年及2004年分别应邀在全国土木工程院、系主任会议上作重点介绍。香港理工大学通过香港青年工程师代表团了解到蒋永生教授的改革经验后,专门遴选部分学生到东南大学,按照东南大学土木学院的培养模式参加了实习。

  辛勤耕耘终于结出累累硕果。由蒋永生教授主持的包括五门结构类课程的工程结构设计课程群,被列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由蒋永生教授主持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和邱洪兴教授主持的“建筑结构设计”还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最近,德高望重的蒋永生教授还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谋篇布局绘新图

  在推动土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蒋永生针对全院的现有状况,高屋建瓴地把教学改革和全院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和每位老师的发展定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动员全院师生、学校乃至社会力量,把教学改革不断推向纵深。为此,蒋永生教授几乎和每一位教师进行过促膝谈心,探讨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协调解决存在的现实困难,并开拓新的领域,对人员过于集中的学科方向进行分流。与此同时,他还较早地向学校建议,把思想作风端正、学术造诣深、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吕志涛教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进行培养等等,从建设高峰学科、带动教学和科研入手,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蒋永生带领全系教师抓住全国开展大规模专业调整的契机,通过构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同时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新教材编写工作。先后编写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桥梁工程、道路勘察设计、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等25本系列教材。与此同时,学院还在校外建立庞大的实践基地网络,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经过学院党政的密切配合和全院的不懈努力,当初制定的改革目标如今一一得以实现,学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全院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科齐头并进;土木工程专业拓宽调整后,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岩土与地下建筑等7个专业;全院的博士点已经从1个增加到11个,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各一个;吕志涛教授于1997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打下了建设高峰学科的坚实基础;一大批年轻博导、教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在行业及各类团体中声名鹊起;学生在全国性竞赛中屡获大奖。今年62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土木学院两支参赛队六名同学的作品“云梯”、“白月光”分别取得总分第一、第二的成绩,均荣获一等奖。2005年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土木学院获团体特等奖,参赛学生3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人才培养的良好效应日益凸显。院系领导班子实现新老交替,学院呈现出一派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景象。兄弟院系及同行无不投来赞许与羡慕的目光。

崇高品德为楷模

  2005822日,建设部第三届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昆明召开。这次会上,大家没有见到蒋永生他那熟悉的身影。原来2005年暑期参加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答辩回到南京后,就因病住进了医院。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沈祖炎教授受大会的委托,专门向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永生教授发来慰问信,感谢他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以及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宝贵财富。的确,推动一个规模庞大、影响深远改革进程,不仅需要的深厚的学术积淀、总揽全局的非凡气魄,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为了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青年才俊,作为全院的领头人,蒋永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

  在蒋永生的倡议和带领下,土木系在九十年代初设立了地下结构研究方向,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初见成效。为了队伍建设,他主动将该学术平台交由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负责,自己甘当其“下手”。为了培养青年教师,蒋永生老师主动拿出了倾注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几门主干课的讲稿,帮助年轻教师做好教案。充分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可贵品格。

  东南大学的教材建设在国内兄弟院校中名列前茅。许多教材被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为推荐教材,并获得过多项大奖,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优势。全国高校专业大调整后,需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系列教材。各出版社为了维持原有的教材优势,都希望知名度较高的原主编编写。为了抓住契机,把一批年轻教师推向学科前沿的,蒋永生建议让较年轻的教授担任主编,由于他的带头示范,土木工程专业的系列教材全部由年轻教授副教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老教师们主动承担主审和顾问。从而使年轻人得到了锻炼并提高了知名度,为他们走上学术前台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年轻人的广泛参与,也为课程建设增添了活力,后发优势也日益显现。

  1996年,土木系行政班子改选,为了贯彻干部年轻化的方针,蒋永生教授积极支持思想业务素质好的年轻教授李爱群担任系主任。自己由系主任改任系副主任,并要求排在最后,当好顾问。现任院长李爱群由衷地说:“蒋老师对我们年轻人真正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年逾花甲应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可蒋永生教授依旧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认真收集各种信息,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他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常常以独到的见解给人启迪,或举重若轻地破解难题。因此在土木学院,无论是学院商讨改革发展大计、还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之类的活动,大家都喜欢邀请蒋永生教授参加,而蒋永生教授则是有请必到。蒋永生的社会兼职也很多,使他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为了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他习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只要是与学校发展有益或相关的信息,他都会把它们记在上面,然后主动告知相关部门或个人,有时还提出自己的建议。密密麻麻的记录,折射出他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蒋永生教授发奋进取、锐意创新所取得的非凡业绩,不仅得到校内广大师生和兄弟院(下转二三版中缝)校同行的高度赞誉,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被各级组织先后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首届红杉树教育基金金奖”、“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项或荣誉称号。200682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名单,东南大学蒋永生等全国100名教师受到表彰。

 

(转载自2006910日出版的《东南大学报》1006期第二版   作者:肖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