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18:45郭鑫老师在九龙湖校区教6-101做主题为“中国人的文武之道——国学与太极”的讲座,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同学们反响热烈。
主讲人郭鑫是我们辅导员孔老师的老大哥,同学们也起哄跟着叫大哥!此外,郭鑫老师在与弟子过招时也总能引起全场尖叫连连,平日里学的野马分鬃被应用的出神入化!就连起势也能抵御外侵!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其弟子陈式太极拳24式的表演更是博得满堂喝彩,恐怕全场都要点32个赞!
但是整场讲座却不是一帮“粗人”在“拳打脚踢”。郭鑫老师将国学与太极联系在一起,倒的确合了我一直以来对太极白衣飘袂、仙风道骨的形象呢!原来,太极起源于伏羲创八卦。周文王周武王又将其进行推衍,载入《周易》。春秋时期,孔子注解《周易》时第一次提出“太极”概念。而到了宋代,理学发展者周敦颐画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太极图,并撰写了《太极图说》一文。至于太极拳,始现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经后人发展形成陈式、杨式等多个流派。而现在大街小巷打的24式则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融入了一定的舞蹈元素,太极拳的实战性被淡化,健身度增强。整场讲座下来还真是长了不少知识!
其实严格算起来,太极拳只有短短300年的历史,但它的形成与发展却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经历了取精华弃糟粕的过程。因此,太极及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然而我们后人又有几人真正的了解它喜爱它传承它呢?
这也就是整场讲座中留给我印象和思考最深的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大众似乎都对太极有误解。一是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人退休以后闲来无事在广场公园锻炼身体消磨时间;二是受武侠小说电视剧等的影响,认为太极是出神入化的绝世神功。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太极;换言之,我们就生活在太极中。太极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蕴含在世间万物中。同时,太极讲究舍得——吃亏在前、后发先制,其基本打法都是一手引化一手打。而且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都与立体螺旋、切线、杠杆、黄金分割点(线)等物理知识紧密结合。所以,太极既不是神秘得高不可及,也不是简易得秀腿花拳;它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生活。
另外,作为大一新生,我们一直以为我们体育课上学到的就是真正的太极拳、体育老师做的就是标准。而今天通过郭鑫老师的讲授,才瞥见了真正的太极,老实说,震撼不小!体育老师讲的起势被大师批判为“僵尸起势法”;体育老师讲的“松”的要领,也遭到了大师“松松松,到头一场空”的评价。郭鑫老师说正确的太极拳是要坐着打,大气打的!确实,看郭老师弟子表演时,力道很足,真不是平常体育课上打得那样软绵绵。事实上,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身备五张弓:即头虚上定、坠肘沉肩、松胯屈膝、含胸拔背、五趾抓地;发力和路线都要走弧线。因此,太极拳更符合做人的道理:谦虚内敛、顶天立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郭鑫老师能一开场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吧。
由于台下一群“好事之徒”的“怂恿”,郭鑫老师自然要讲一下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太极拳进击技法主要靠八门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还有五门技:踢、打、摔、拿、跌。为了更好的讲解,郭老师和弟子过招演示。台下的小伙伴们看的好不开心,却也苦了那个小哥哥一直挨打。虽说是郭老师打得“漫不经心”,看样子,小哥哥却是煎熬难忍啊!这就是大太极的精髓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然而,即使整场讲座看起来如此和谐欢乐,但郭鑫老师还是坦言了他对太极未来的深深担忧。如今平众对太极拳还有上述误解未得以澄清;老师教授的太极拳却又与正统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再加上真正想要了解、想要热爱的人少之又少,太极的传承就成了大问题!更可悲的是,日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对中国太极拳了若指掌,而且现在已经在申请太极拳作为本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扬言“太极将源在中国流在日本”!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我们就任由这些“侵略者”们在我们的文化土地上搜刮掠夺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吗?我想,这才是这次讲座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今天的讲座很精彩!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太极的“源”。我相信太极未来的发展会更精彩!但这需要我们帮它“流”传下去!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