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
《平湖芳草》编者按: 章春梅教授研究生毕业留校直到退休几乎都全在我院建材教研室(即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工作,和孙伟老师是我们建材专业当时的两位女杰。她们的奋斗精神一直为同事和学生赞颂。今见《混凝土世界》刊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撰写的追忆章春梅老师的文章,特刊于此,以纪念这位几乎在土木系忘我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
章春梅教授1932年4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市,原籍福建龙岩市,1953年9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1956年12月于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师从前苏联著名学者库滋列作夫,自1957年1月起,一直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教研室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其中1957年9月至1959年3月到天津大学苏联专家马尔恰诺夫的研究生班进修,1984年至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科学院工作一年。
多年来,章春梅教授为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土木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曾任建材教研室副主任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水泥化学研究、自应力水泥、超细胶凝材料,道路水泥及其混凝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她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多次荣获部、省、市级的科技进步奖。
章春梅教授是我校建筑材料和制品专业的开创者之一,1959年,编写了建筑材料和制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国内首份讲义——《胶凝材料学》,当时全国只有天津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开设了建筑材料和制品专业,为研究生编写了《水泥化学》教材。
在科研方面,章春梅更是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她曾完成国家项目“混凝土干热养护机理”、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项目“微集料水泥”、原国家计委项目“石屑混凝土应用及界面理论研究”与“稻壳综合利用”、建材部基金项目“窄粒径范围复合微集料水泥”等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对稻壳灰综合利用以及复合微集料水泥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是节能的重要途径,而且可发展多种新型特种材料,满足不同行业和工程的要求。原国家计委和建材部分别对这两个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微集料水泥的研究中,章春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工作,获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很多新观点:
一是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CaCO3对C3S、C3A及水泥的作用,指出了过去有些论著中某些观点的片面性。她亲自动手,用多种近代测试手段发现并证实了碳酸钙对C3S的水化的成核机制,以及在石膏存在条件下,CaCO3与C3A的水化动力学与显微结构特征。
二是首次发现CaCO3与水化C3S的化合作用,并于1985年在美国陶瓷学会年会上首次提出该结论,得到了国际水泥化学权威泰勒(Tayler)教授的赞同。该结论在1986年也为美国Metha教授等所证实。
三是在CaCO3 存在的条件下,对以往许多学者所建立的C3S水化模型提出了不同观点,踢出了C-S-H不仅以“内部”和“外部”水化产物存在,还可迁移并生长在碳酸钙颗粒表面上。这一结论为水化过程中的晶核效应及界面强化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章春梅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利用各种颗粒晶核效应,加速无机胶凝材料的水化,发展各类复合微集料水泥,进一步节约能源,强化微集料和粗细集料与胶凝物质基体间的界面粘结以及发展高强混凝土等均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指导意义。
章春梅教授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期间,由于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得到了加方的好评,又一次破例地取得了加方的资助,成为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系统取得资助的第三人。进修期满后加方曾多次挽留她,但她心系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信念使她放弃了加方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国。此后,章春梅老师一直奋斗在土木工程材料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她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使人深受感动。1986年联合国世界银行贷款机构组成的中外专家检查团也曾对章春梅在加拿大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正是由于章春梅教授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她为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她先后指导了15名硕士研究生,仅1981年至1987年期间,在国外杂志、国内一级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的有影响的论文就有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