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加上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成功的关键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3-07-20浏览次数:1926

——记我院杰出校友戴雅萍

 

  戴雅萍、方隆祥合影20130625

戴雅萍校友(女) 与本文记者方隆祥同学合影  

 

625日下午,院庆宣传组记者专程赴苏州采访了我院杰出校友戴雅萍女士。戴雅萍校友现任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采访中,戴雅萍校友详细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专业和个人经历的问题,并对学院发展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作为一名女性,戴雅萍除了拥有结构工程师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品格外,工作上胆大心细,敢于创新。虽然已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总,但没有一丝董事长的架子,为人谦虚随和,与记者交流的氛围轻松愉悦。

如何在既有设计方案上实现结构创新?

采访一开始,戴雅萍就对人们普遍认为的结构工程师严谨、缺乏创新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结构创新在于结构工程师自身的素质,需要在两方面加强:一是扎实的力学功底:二是对土木工程发展方向的全面了解。结构设计是一项工作繁重、责任重大的工作,如何在繁忙的项目任务上抽出时间和精力思考结构创新,除了具备以上素质之外,还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并热爱专业,保持工作激情,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优秀的结构工程师。

读研求学——得到老一辈教师的悉心指导

1982年,戴雅萍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适逢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时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她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够,需要继续充电,于是选择考研。经过艰辛的准备,她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吕志涛教授的研究生,于1985年至1988年在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攻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谈到自己读研期间的经历和感受时,她首先感谢了吕志涛教授对她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并赞颂了以丁大钧、徐百川、蒋永生、吕志涛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土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诚恳的为人精神,她说这些都是值得土木学子学习和加强的地方。求学期间,戴雅萍非常珍惜自己的读书机会,刻苦学习,精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苏州设计院工作。工作后,戴雅萍怀着感恩之心和报效社会的志向,经过多项工程的设计后,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高新区伊莎大厦等优秀建筑都出自她手。

英国留学——现场经验很重要

1999年到2000年,戴雅萍受江苏省政府公派,到英国ARUP工程咨询公司工作一年。谈到在英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她感受最深的是国外优秀结构工程师把控结构概念和结构体系的能力非常强,设计方法也和我们现在的通常做法不同。她举例说,对于一个设计方案,ARUP公司的做法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自己手算一遍,有了初略的估算和对结构的基本把握后,再拿到电脑上进行计算,而不像我国的设计工程师不管什么设计方案就直接拿到电脑上计算。结构概念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工程师长年工作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ARUP公司规定,公司任何员工三年工作中必须有半年的现场工作经历。留学一年期间戴雅萍也在工地上工作两个月。她认为经过现场的观察和思考,不仅能够检验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并且对今后的结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与大师的合作——结构服务于建筑,建筑服务于社会

戴雅萍一直津津乐道的是2003年至2006年她与世界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合作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经历。由于很少有机会和世界级大师合作,所以,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贝聿铭大师的全心投入、精巧设计和丰富经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到那次的合作,戴雅萍指出苏州博物馆虽然建筑体量、面积都不大,但大师的设计理念是“苏而新,中而新”,即“既是苏州的也是新的,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新的”,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表现传统的风貌。造型上如粉墙黛瓦的坡屋顶、八角形亭子、三折悬臂的楼梯,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她的团队决定采用非常现代的钢结构的手段来实现。戴雅萍说:“结构工程师是服务于建筑师,而建筑师是服务于社会的”,的确,建筑师的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靠结构工程师实现的。

校企合作——母校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当谈到与东南大学合作时,戴雅萍止不住激动的心情,“母校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每当遇到复杂的设计问题,对方案的可行性存在疑惑时,戴雅萍第一个想到的是母校。她指出,设计院缺少实验条件,需要母校实验室提供理论根据、计算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她还开玩笑说,有了母校的支持,腰杆子就硬了,不怕专家挑毛病了。

心系母校,祝福东大土木90华诞

作为校友,戴雅萍一直非常关注母校的发展,对近年来母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特别是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在2012年的学科评估中位进入全国前三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母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不断进步和做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很快,戴雅萍希望母校能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一流的人才资源和实验室条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专业,提升理论水平;同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东大的预应力技术和混凝土结构方面很强,这种优势要保持和扩大。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戴雅萍每年都会与公司的新人交流,因此,针对80后、90后存在的问题,她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比他们那一代遇到的问题更多,承担的压力更大,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她建议学校多开设人文类的选修课,培养结构工程师不仅有扎实的力学、混凝土的知识,还要有文科的知识,与人交流的能力。她还认为不同专业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也能对本专业有所启发。

戴雅萍校友以自己的亲身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的成长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方隆祥、周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