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已逝去三十多年的青春(1)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3-05-29浏览次数:929

【编者按】本文是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51771班校友、同济大学黄如宝教授为他自己在大学四年级暑假翻译英文版《钢筋混凝土结构》一书25万字的译稿所写的后记。刊于此以慰藉七七级学子们逝去的青春。

1、      “文革”前我中学5年学的是俄语。进入高二后,由于中苏关系交恶已公开化、持久化,我意识到今后俄语用处不大,英语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开始用自装的极其简陋的矿石收音机收听广播电台英语教程的方式自学英语。我所在的高二(3)班是英俄混合班,我经常向班上学英语的同学(包括王建陵)请教英语问题。但高二下(即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我不得不中断了英语学习,经过10多年的动乱,到我大学入学时,英语知识已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大学入学后,我面临究竟是学俄语还是学英语的抉择。从今后实际运用外语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角度出发,我决定选择对于我来说相对较难的英语。

2、      由于我的英语水平几乎是零起点,我在读大学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大约平均每1个月我把积累的问题集中起来,到南大胡光国教授处请教,得到他的悉心精到的指点,受益匪浅,至今不忘。胡光国教授是我在“文革”期间结识的忘年交棋友,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是我从业的榜样。如果我所有的英语问题解决后时间尚早,我们也会饶有兴致地“手谈”一、二盘,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了。

3、      考虑到自己年龄较大,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我不在意听、说能力,而注重在读、写、译上下功夫。我借用老师的借书证从图书馆借阅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铁摩辛柯著)、弹性力学(铁摩辛柯著)、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2本,其中1本为帕克与波雷合著)英语原版书作为同期课程的参考书,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上述著作中只有1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正版,其余均为盗版的影印本,其中注明作者的著作均为同类著作中的经典)。

4、      为了锻炼自己的笔译能力,我在阅读原著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多个从句的疑难长句进行翻译,逐渐对长句的翻译有些心得。1981年大四暑假(因“七七级”是春季入学),小女已出生6个月,当时我全家34口人住在苏州河边的一间11.6平方米无厨房、无卫生间、几乎无窗的半地下室内(室内地坪比室外低约50~60cm)。为了检验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笔译能力,我选择帕克和波雷合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作全书翻译。由于只有6周假期,我只翻译了该书的前10章,约占全书篇幅的65%,中文稿约25万字。秋季学期开学后,我持该译稿向系副主任张寿庠教授(我同班同学张涓之父)和我班《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讲老师程文瀼老师(当时还是讲师,但无疑是南京工学院同辈人中的佼佼者)求教,受到他们的赞赏。当时我打算,如果我毕业后到设计院工作或留校任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师,我要尽快将该书译完。但由于我毕业后到同济大学任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这一计划遂成了“烂尾楼”。对此,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我做这一翻译工作的目的并不在于出版。

黄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