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赵薇导演的《致青春》,看到熟悉的东大校园,并且电影里的主人公竟然是土木学院的,觉得特别熟悉和亲切。不禁回想起了8年前我从东大开始的青春岁月,那段似乎命中注定要与东大结缘,与土木学院结缘,与给排水工程专业结缘的青春年华。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当时安徽的高考制度是先估分再填志愿。2004年是我第一次高考,估分的结果出来之后我担心分数不够,所以没敢报东大,只是填报了一个历年录取分数低于东大的高校。等到最终录取线划定的时候,我的分数比那所学校低了2分,而超出了东大16分。带着无限的遗憾,我走上复读之路。第二年高考,我抱着很大的希望将志愿锁定在东大。然而,录取线划定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分数比东大最初的投档线低1分,我又落榜了。过了几日东大的投档线降了几分,我竟又神奇的被录取了。经历了大悲与大喜,在最终拿到东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不禁热泪盈眶。
就这样,我在东大开始了青春的旅程。
我的青春是在自卑、贫困、落后中开始的。记得入学的第一天我们班级聚在一起,班指导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我上台之后还没说几句,台下就暗示要说普通话,尽管我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我在食堂打饭时非常节省,往往5角钱的豆芽菜加上5角钱的米饭就凑合着吃一顿,与一些家境好的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有很长时间我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怕被他们笑话。由于入学分数较低,自己又不聪明,学习成绩一开始很靠后,而且知识面非常狭窄。卧谈会中舍友在谈论电脑的操作系统、世界各地的文化,或者西方哲学的时候,我只能傻傻的发呆,不敢参与其中,担心显露自己的无知。有很长时间我很害怕,怕自己会出丑,怕自己不会被这个群体所接收,更怕自己会被淘汰。
我的青春也是在学校、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与帮助中开始的。我家境不好,母校不仅没有因我的贫穷而将我拒之门外,相反,学校的助学政策让我顺利地申请到了大学四年全部的助学贷款,学校丰富的奖助学金政策更是垂青于我,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我的入学成绩在土木学院是垫底的,但是学院并没有放弃我,学院的领导
能够进入东大学习,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深受浓厚的学习氛围的感染,得到严谨治学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能够被土木学院录取,我是幸运的,因为土木是母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能够学习给排水工程,我更是幸运的,因为土木工程领域的这个朝阳专业充满了生机和机遇。可以说,东大是让我成长的地方,土木学院是让我进步的地方,而给排水专业则让我认识了自己、走向了世界。
转眼间,离开母校已经两年有余。在国外学习的这两年里,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那片故土。浏览东大的网页、逛虎踞龙盘BBS似乎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为母校的110周年校庆而激情澎湃,为母校在学科排名中的优异成绩而兴奋不已,土木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3更是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感到自豪,激励着我早日完成学业,将自己未来的青春献给我心爱的水工程与水环境事业,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
时光一晃而过,我也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樱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志向远大一些,就会赢得一对翅膀;工作执着一些,就会赢得双倍收获;作风扎实一些,就会赢得一片天地;享受推迟一些,就会赢得一份事业。既然青春只有一次,我们为何不让它精彩一些,再精彩一些?
谨以此文,献给东南大学111周年校庆,献给土木学院90周年院庆。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工程专业05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