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纽约印象——吕清芳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3-03-28浏览次数:640

(一)

纽约已经是第二次去,我仍然没有多少感觉的。在第五大道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中穿行,只觉得钢筋水泥森林的壁垒森严,和我有一道透明而强韧的隔膜;到曼哈顿的唐人街则仿佛回去香港的老街,杂乱的铺子和大大小小的店招,总联想起当年约克台风过后山林道上的满地狼藉。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感觉同样的咫尺天涯。只有黄昏时候回去走到皇后区的朋友家的路上,才觉得亲切起来,因为朋友的家里总是有温热的饭菜和问候,而朋友的孩子对我的归来是如此雀跃,我对朋友说,那样期待的眼睛,真是铁打的都也要化了。 

这次到纽约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去了大都会博物馆和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在MOMA看到了莫奈巨幅的睡莲。莫奈的用色永远没有雷诺阿那么明艳照人,总带点点灰在里面的。其中的一幅睡莲更仿佛氤氲着微雨,朦胧中沉静而安详。仿佛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在大提琴婉转低抑的调子里跳出钢琴的温柔轻快,那些小小的粉色花朵,就从深深浅浅的绿中带出了整幅画的轻盈和空灵,宁静而喜悦的心情便如潮水无边无际的涌上来了。 

MOMA虽多印象派的作品,也有很多后印象派的三驾马车梵高、高更和塞尚的经典作品展出。其实后印象派我只在乎一个梵高,因为他的画总是有强烈的主观表现,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有那么强烈的主观表现,而强烈的主观表现才会有深刻的感染力。在MOMA看到了我最爱的《星月夜》,色彩与我印象里是存在着差别的,丝柏和地上的山峦并没有那么漆黑,看上去对比就没有那么极端,梵高的内心虽然矛盾挣扎,却总还存着一脉温情吧。

 

吕清芳

(莫奈画了N张这个教堂,反映出一天里不同的时刻色彩的变化)

  

 

 (二) 

在纽约并没有拟定什么行程,随便找了地方便逛过去。每天坐公交转地铁,逛完再地铁转公交而已。期间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进门不远便是大图书馆和广场,气势恢宏,的确是先声夺人的。纵深进去空地很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建筑的体量,觉得那些hall都有些气势逼人,不如耶鲁的典雅蕴藉来的那么可心。 

哥大的附近有出名的教堂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Divine,门口有着精美繁复的雕饰,经过的时候一对新人正借了那些雕饰做背景拍摄婚纱。这个教堂也非常的大,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处角落里嵌着黑石,刻着POET’S CORNER的字样,下面都是刻着著名的美国诗人和作家的名字的黑砖,海明威,爱默生,梭罗等等。侧面转过去便能看到教堂墙顶上那些砖柱的黑色尖端一个个指向天空,无端便觉得阴森起来。教堂其实是带着一个教会学校的,正办着孩子的夏令营,孩子们嬉戏的营地是围起来闲人勿进的,不过我在外面却能遥看见一个振翅的大嘴怪物的雕像,在嬉戏的孩子后面衬托起来便觉透着几分诡异。 

穿过学校,有一个叫Morningside Park的公园,晨边的公园,听上去是不是仿佛清新的凝着露珠?地方并不大,却有高低错落同飞瀑清池。池里一群鸭子游曳着,乌龟也爬到石头上晒太阳,池边不少鸽子闲庭信步,一壁的坦然自在,对人视而不见。公园的小路一直走下去,却幽暗曲折起来,一侧的墙上长满爬藤和苔藓,而游人又完全不见,正忐忑不安的时候,身后20多米处横空出世一个拖着拾荒袋子的老胖黑疯子,一路大声嘟囔,还跑了起来,害的我到底还是心慌了,当场落荒而逃。 

写到这里已是Andover的深夜。Andover是宁静优美的小镇,夜里除了夏虫的的吟唱,几乎没有什么声音,比就马里兰WHEATON站地铁的呼啸,简直天壤之别。在这里每天不论何时上床,都不知不觉便盹着,一觉黑甜,醒来已经天明。今天是早就困了,只是写到这里不知如何煞尾,还是睡觉先了吧。

吕清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