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夜未眠——滕铁岚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3-03-14浏览次数:1576

 

夜已深,合上电脑,品味着刚刚看过的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思绪不禁隔着时空飘到大洋彼岸,那个一年有300天以上都在下雨的湿润太平洋城市,那段难眠的岁月,那些历久弥新自然的味道……

2011年的11月,我作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资助的一员,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从北京出发,经过11个小时的跨洋飞行,来到了美国最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城市雾都雨城西雅图。西雅图坐落在美国西海岸和中国隔海相望,大西雅图市区人口340万,拥有全球最多的商业和科学巨头,是世界高科技之都,拥有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波音飞机公司、英特尔公司、亚马逊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世界游戏软件巨头任天堂公司和星巴克公司。诚然,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蓝天,陌生的人群,陌生的道路标志牌,陌生的交谈……

怀着忐忑与憧憬,我来到了坐落在西雅图市中心地带,被普吉特海湾和华盛顿湖三面环绕的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创建于1861年,拥有150年历史,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也是美国西海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华盛顿大学在最新世界大学排名第9位,世界大学研究论文质量排名第4位,《荷兰莱顿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7位,美国《新闻周刊》世界大学排名第22位,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第23位。春季娇艳夺目的樱花开满校园,华盛顿大学被公认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华盛顿大学教授队伍包括:215位美国院士,151位美国科学委员会委员,9位诺贝尔得主。华盛顿大学在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航空航天、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领域领先世界。

由于临行前并没有安排好居住地,我先把行李暂放在一个中国朋友那里,就赶去拜访我在华盛顿大学的导师John Schaufelberger教授。华盛顿大学主校园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以歌德式风格为主题,深秋午后阳光慵懒的洒在迷雾森林一般的校园,湿湿清新的空气仿佛是水墨画上的渲染,加深了我对这里的好奇和期待。偶然间几只松鼠跳到面前,也好奇的和我对视,还有几只浣熊排着队横穿马路,这里的校园环境让我深深体会到“和谐”两个字的概念。途经中央广场(Red Square),场地为红砖铺,正对广场的苏赛罗Suzzallo图书馆是典型的歌德式建筑:众多拱门镶嵌人物雕塑,门柱与窗框上都雕有复杂精致的花纹。二楼阅览室的彩绘玻璃窗,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会发出淡蓝色的光芒,更为这栋庄严而肃穆的建筑增添不少璀璨的色彩。沿着广场左边的台阶走下去,就会看到一座圆形的喷泉Drumheller Fountain,路的两边种满了樱花树,可见不远处广阔的华盛顿湖和远处的瑞尼尔雪山。

穿过中央广场,就来到了我此行的目的地Architecture Hall,我所访学的专业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隶属于Built Environment学院,并不是像其他院校一样隶属于Engineering学院。该院下设建筑学(Architecture)、城市规划(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园林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工程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四个专业。John Schaufelberger教授在办公室亲切的会见了我,首先询问了我来美国的感觉,有没有安顿好,是否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向我大概介绍了华大construction management专业的情况,软硬件条件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等等。通过John Schaufelberger教授的介绍我对华大工程管理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科研国际化程度高、硬软件设施完整齐备、师资队伍强大、学术氛围严谨等。我的美国导师是该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十分热心友善,对我的研究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建议我拟定一份研究计划以及听课安排,并且每两周跟他探讨一次学术研究进展,为我的研究和生活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最初的日子里,我是极其忙碌且兴奋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困难挑战的征服欲,度过了许多难眠的夜晚。首先是安顿下来,从拖着行李到处奔走借地板睡,到租到房子没有家具继续睡地板(美国出租的Apartment大多是不配备家具的),历时半个月,才睡到我久违的温暖的床。其次是语言关,办理手机卡、银行开卡、学校报到手续、租房、购置生活家居用品等,语言的作用从未如此重要的显现。开始的交流是困难的,所以事情办起来也特别吃力,其实最大障碍来自心理,使用陌生语言的畏惧,潜意识对文化冲击的抵触。在John Schaufelberger教授的鼓励下,我选修了2门专业相关的课程,分别为“建筑公司财务管理”和“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且每天坚持去系里的CCRECenter for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中心与实验室同学一起工作,为自己创造一个纯正的英文学习环境;或者去图书馆查阅各种专业书籍,充分利用先进的资源阅读大量的科技文献,跟踪学术前沿;积极参与每周五系里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听取每周四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地把握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听取虚拟建设实验室与世界许多知名高校共同举办的全球系列讲座(CyberGRID),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工程管理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方法;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国际学生FIUTS组织,努力认识更多的国际朋友,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提升我的英语交际能力;参加学校ISO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fice)举办的各类联谊活动;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或朋友举办的Party。不知不觉中,从第一次去超市购物时的忙手忙脚、尴尬无助,到之后去餐馆娴熟的点餐,一天,一个台湾朋友突然对我说:距第一次见你,你的英语进步了许多,我才发现,已经来美国一个多月了。

渡过文化冲击下的Honeymoon,我开始有一点麻木,开始觉得少了一点归属感、认同感,也开始想家了。那段想家的日子里,我度过了许多难眠之夜。得闲的时候,我总会散步去海边,蓝色的海水环绕着如翡翠般的西雅图市,多雨及雾的天气让它看来比美国其它城市更绿意盎然。然而,晚秋的西雅图被浓厚的忧郁包围,踩着色彩缤纷的落叶,眺望着海的对岸,感觉对岸的家和亲人就在眼前。每逢节假日的夜幕降临,华大的兄弟会和姐妹会就热闹起来,在自己的house里广邀好友开party,大功率的音响、喝酒、烧烤、跳舞……而每逢这种热闹的时候,我蜗居在仅一街之遥的公寓里,在昏黄的台灯下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跟着外面的音乐默默哼上几句,窗户隔不住外面的热闹,也隔不住我对家的思念。然而慢慢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在这陌生的国度里生活,习惯了一个人走夜路,看着“更圆”的月亮,看着能见度极高的浩瀚星海,放松着心情,思考着问题;习惯了一个人做饭吃饭,用心烹饪一道精致的菜肴,是一天好心情的开始,也是对忙碌的一天最好的慰劳;习惯了一个人旅游,从北部加拿大的温哥华到南部的圣地亚哥,从西部的拉斯维加斯到东部的纽约,用我的足迹印证了我对美国文化理解;习惯了一个人过中国传统的节日,试包着饺子,给家里打个电话;也习惯了喝咖啡,喝咖啡对于西雅图人而言,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好像是阳光、空气、花和水一般,是自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必赘述的一件事,这种苦中带甜的味道正印证了我的心境,成为我不可或缺的朋友。但美国的传统节日,我却不再感到孤独,在这个时候,国际朋友和系里的老师同学会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参加各类特色活动,例如万圣节的化妆舞会、感恩节的火鸡宴、圣诞节的传统家庭聚会以及丰收节的集体舞会等等。早期的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美国。很快地,这些文化遍及美国各地。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美国人的友善和热情让我顺利的适应了这里,习惯了这里,爱上了这里。渐渐的,揭开西雅图那层神秘的面纱,才发现了她的美丽。

一年时间转眼过去,从初到异国他乡的忐忑不安,到回归祖国的近乡情怯,有过远离家乡的孤单与无助,有过文化冲击的彷徨与探索,也有收获知识的欣喜与满足。这一年,我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热情帮助,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互助互爱的伟大情怀;这一年,使我更为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这一年,让我对博士论文的整体内容有了更好的规划及更深入的理解,建立了论文的理论模型,完成了问卷调查等数据收集工作;这一年,我明白了研究应该严谨实用,经验应该先分享后获得;这一年,我与许多国际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年,我注定与西雅图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最后,我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中外导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给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再会,华盛顿大学,再会,美丽的西雅图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