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涛院士在庆贺
尊敬的杨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晚特别高兴,我们大家共同庆贺杨宗放教授八十华诞。
杨宗放老师是东南大学的著名教授,是对我国预应力工程研究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工程专家,我在这里想多讲几句:
1956年秋,我刚进入南京工学院之时,杨老师已在我们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任教。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接触了杨老师。他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厚积薄发,讲述深入浅出,一丝不苟,颇有特色。在科研工作中,他既实事求是,又富于开拓精神,敢于创新。他对科技新进展反应快,并善于接受新事物。在生活中,杨老师总是平易近人,没有半点盛气凌人的架势,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今晚,在这里,我特别要讲的是杨老师对东大预应力、华东预应力以及全国预应力事业的杰出贡献。
我们知道,我国预应力研究是195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先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并开始研究快速发展的。紧接着,我校在徐百川教授的带领和杨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在1957年就有重要的预应力研究成果———建成了有点类似于核电站安全壳的混凝土蒸压釜,一座横卧的环向预应力结构制品。
文革之前的一年,1965年初,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不久,加入了徐老师、杨老师的研究队伍,投入了我国“三线”建设的结构改革热潮。当时我和杨老师分别在济南和南京大搞预应力新结构体系及工艺研究,同时开展预应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因此,东大预应力研究的历史是悠久的,基础是深厚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现代预应力有了大发展,我校更有了新进展。就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华东建筑设计院找到了我校,于是,我和方先和老师开始了上海色织四厂PC框架工程研究,同时,杨老师和南京三公司姚明明高工等在南京开展3503厂PC框架工程研究。在这两个工程合作研究基础上,八十年代,杨老师将我校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纺建公司、南京三公司等集聚在一起,加上柳州锚具厂(OVM公司)、天津钢丝厂、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再加上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机械部四院等14家单位,组建了华东预应力中心。还应提出,在这之前,我们已与三公司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共同作过工程研究。有了华东预应力中心之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开发,在全国各地搞了不少典型工程,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接着,组建了东大预应力公司。于是“东大预应力”品牌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譬如:90年代初,我们去设计北京西客站时,也承担了
我再强调,杨老师对东大预应力、华东预应力及全国预应力事业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东大预应力”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者!是华东预应力中心的主要发起者和创建者,也是使我校及南京成为我国PC三大基地之一的功臣。
他对我国预应力事业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1、是我国开展现代预应力研究的主要实践者,特别是建造了大量颇有代表性的工程。
2、多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学术、技术交流会,推广PC新成果……。
3、培养了以郭正兴、梁为祥、夏祖明和李维滨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4、编写出版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吕志涛、杨宗放编著)、《现代PC施工》(杨宗放、方先和编著)、《美国PC手册》(译编)等很有影响的书,促进了PC发展。
5、参编了有关的全国规范、规程、手册,编印了定期出版的“预应力技术简讯”。
6、还推动了我1997年当选为院士。
最后,我还想对“东大预应力”的未来说几句:
我希望:大旗不能倒下、品牌不能卖掉,学科需要发展!
特别寄希望于郭正兴、孟少平、冯健以及李维滨等几位中青年教授、专家以及现在还在为东大PC工作着的同志们如高飞、张建等。真的,希望他们将东大预应力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得到创新和发展。我具体地提出六点:
1、学术研究和工程开发并举,努力走向国际化,发展成为国际性预应力企业。夏祖明能在美国搞VSL公司,郭、孟、冯、李应能在国内建国际性预应力公司ECP(EastChinaPrestressingco.)
2、近期编写出版二本书,一本,我国预应力的创新和发展(相当于《现代预应力工程实践与研究》的续编);另一本,东大预应力文集(改革开放30年纪念)
3、三、五年内取得一、二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4、培养出新的博士、硕士,PC事业年轻的接班人。
5、每年发表论文10篇以上(教师及博士生)6.我们还应努力建成省级,国家级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予指正。
******************************************************************************************************************
【编后】这里,我们特意编发吕志涛院士在
文中,吕院士深情地回顾了与徐百川、杨宗放等老一辈教师共同创办东大预应力事业的历程,东大土木工程学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东大人奋斗的结果。
吕院士在贺词中,还对预应力中心的青年教师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大旗不能倒下,品牌不能卖掉,学科需要发展!”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吕院士的贺词,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道德文章,崇高师德,更使我们意识到肩上的责任,让我们学会怎样工作,怎样做人。
【转自东南大学报 第1080期(2009年01月01日) - 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