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师之恩情 如雨中明灯——纪念国家教学名师蒋永生教授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2-04-02浏览次数:630

  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的行为,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风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诗尽心尽责地阐述着哲理。联系到校园生活,我们悟出了新的寓意——寓师之恩情,如雨中明灯,伴我夜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东大精神,不仅包涵了止于至善的校训、求真求是的学风,也蕴含着名师们的优秀风范。

    在我们身边,曾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享誉全国土木学科的资深专家蒋永生,他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者,他更是一位良师益友。

   在此,我们怀着一份崇敬的心情再次缅怀我们的师长。

 

    教学科研 精益求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老院长蒋永生教授,正是一位无愧于此称的“师者”。蒋教授生于1937年,1967年留校任教一直到20079月去世,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6年之久,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作为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楷模,蒋老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毕生精力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任教期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奖、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教师类荣誉。

    蒋教授教学和科研业绩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用专利4个、发明专利2个,出版著作11部。

    学院的吕志涛院士与蒋教授是大学同学,两人有着五十年的深厚情谊。在接受采访时吕院士谈道:“学术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定心静气,才能有所建树。老一辈们做学问非常刻苦,常一动也不动地坐在书桌前,从早到晚。蒋老师和我都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要做到心无旁鹜?那就是四句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对于学术科研,土木学院的蒋永生教授、吕志涛院士等老一辈们一直用心进取,严密审慎、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

    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蒋教授带领全系教师抓住全国开展大规模专业调整的契机,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先后编写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桥梁工程、道路勘查设计、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等25本系列教材。

    蒋老师一直非常关心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在他的关怀指导下,土木学院两支参赛队于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凭作品“云梯”、“白月光”分别取得总分第一、第二的成绩。

    蒋教授不计较个人利益,他还把自己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资助学生创新实践和参加各类竞赛,以此激励勤于求学、积极进取的优秀学子,为国家土木学科培养人才。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蒋老师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应从点滴做起。”蒋老师不仅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还有着良好的口才。三尺讲台上四十六年蹉跎岁月,岁月增染两鬓霜;春风化雨,给我们播撒着知识的种子。在他的带动下,全院的教师们以同样的满腔热情,兢兢业业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蒋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良师,更是我们生活中的益友。他对于我们这些晚辈们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体系上的,更体现在人格与品德方面。他的德才双馨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对同学与同事,蒋教授都宽以待人、为人师表,体现出了师者风范。正如他的名师寄语中所说——“教育不是教训,对学生应多关爱、多理解、多引导。爱学生才能当个好老师。”这种教学态度,也让我们对他更加敬仰。

    蒋老师一直坚持:育人工作应做到“两个协调发展”,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协调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课堂上,蒋老师始终将德育教育寓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将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例如通过本学科最新科技成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工程事故分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建设工程腐败现象的剖析,为学生构筑一条思想防线。他常提醒着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为先。”

   

笃学笃行 与时俱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方法上,蒋老师一直坚持“身教重于言传”、“做教师,就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学生做表率。”

    能力培养上,蒋老师一直强调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创新教育应从创新思维训练抓起。”正如韦钰老校长曾说,“人才培养光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这样绝对培养不出一流人才,最重要的是素质和能力培养。要为国家出力必须有一定的素质,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不这样就不能前进。”

    作为学科带头人,蒋老师一直注重调动学生深入专业领域的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对土建类专业进行了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强化了综合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依托学科优势,将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依靠社会力量,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多功能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平台。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总会想起他的教诲——“你们应该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学无止境、教学改革无止境,教学改革是教师的终生事业。”蒋老师正是教学改革中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他认为,教育的宗旨是永恒的,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随着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革。办学不单是给学生一点知识,要培养素质和能力、一种执著追求科学的精神、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会对他们的一生起作用。教学改革不是在课时上增增减减,而是要大刀阔斧地改。

    尽管已从教几十年,蒋老师却从未敢松懈,不断在学习、探索,从单门课程到课程群、从课程体系到培养方案、从课程教学到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没有停止过。蒋老师于1989年主持省教委教改项目《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1995年主持了“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2000年,蒋永生教授“力”辟蹊径,又提出“把实践教学改革的文章做大”,在十年来成功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承担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土建类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研究涵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式引入课题,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教学全过程,并积极支持学生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蒋教授主持的包括五门结构类课程的工程结构设计课程群,获2004年度江苏省优秀课程群奖,其中《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由蒋教授主持的《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教育事业薪火相传,培养年轻教师是老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蒋老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蒋老师几乎和学院内每一位教师进行过促膝谈心,探讨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协调解决存在的现实困难,并开拓新的领域,对过于集中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同时,他还较早地向学校建议,把思想作风端正、学术造诣深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吕志涛教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进行培养等等,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内的许多教师都曾师从蒋老师。而蒋老师也一直为院内的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着条件,并适时将他们推向前台,帮助他们出谋划策,通过合作项目实现了“传、帮、带”。近年来,一批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教授、博导,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对此,他深感欣慰。

    在蒋老师七十岁生日时,他还时刻不忘教育。他常嘱咐院领导们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学院的实力与竞争力。

    时任院长李爱群教授曾由衷地说:“蒋老师对我们年轻人真正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追思会上,李院长还谈到了在自己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期间,蒋老师对自己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指导;在病重期间,蒋老师仍十分关注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年逾花甲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可蒋老师依旧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习惯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只要是与学校发展有益的相关信息,他都会把它们记在上面,然后主动告知相关部门或个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密密麻麻的记录,折射出他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

    蒋老师在古稀之年担任了九龙湖校区的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新区建设期间,蒋老师身先士卒,为新区建设的各项事务努力奔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证了新校区一期项目快速、有序地建成。

    蒋老师一生勤俭节约,在去世前不久,他一再嘱咐家人,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十万元作为对在校优秀学生的奖励和贫困学生的资助。蒋老师去世后不久,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这笔钱已经交到了校友基金会,设立了“蒋永生奖学金”。

    百年基业浩浩荡荡,名师精神长存我心。漫步于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校园,仰望着广阔的天空,我们,历经一百零五年淳厚学术传统浸润的东大人,我们将永远缅怀蒋老师的崇高品格,为把东大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文末,谨以校东门的一首小诗与读者共勉。   

    掬满一百年的辉煌

    站在伟岸的肩膀上

    瞭望远方

    喷薄热情、诚信坚强

    演绎生命、升腾向往

    延续不息的精诚斗志

    永不磨灭的开拓者的理想

    ……

 (王 荣 包永成  

 值清明时节,转载一篇《东大新闻网》2008年11月13日的纪念文章,纪念先人(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