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川——土木系任期最长的系主任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2-04-02浏览次数:7040

 徐百川    

徐百川先生,江苏海安人,生于19091025日,卒于2005217日。1926年从南通中学毕业考入河海工科大学,翌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1931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后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19368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并于次年7月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37"七七事变"爆发,他毅然决定回国,但由于当时战火已烧到南京,中大正忙于内迁重庆、无法联系,旋即辗转到西北。19378月,年仅二十八岁的他即被焦作工学院聘为土木系教授,并先后执教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和西北工学院土木系。1946年初,受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陈章教授和刘敦桢教授的多次邀请,几经辗转,回到已迁至重庆的母校中央大学土木系执教,而后随校迁回南京。19494月南京解放,同年7月徐百川先生被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聘为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国立南京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同期,徐百川先生被校务委员会主席潘菽聘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在中央大学原址成立南京工学院,徐百川先生作为建院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南京工学院的组建工作。到1987年退休,徐百川先生始终在土木系科任教,长达50年之久,对东大土木系发展,对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的贡献至钜。

我校土木系任期最长的系主任  

徐百川先生,195095日被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潘菽聘为土木系主任;19518月被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潘菽聘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主任;195210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主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学校各学科建设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非常艰巨,从学科的恢复和重建、到课程的设置、专业的调整,徐百川先生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我校土木学科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三年来大量繁重而艰巨的行政工作和教学重担,使得他四十多岁的年纪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不得不请辞系主任职务,并于538月卸任,由金宝桢教授接任系主任一职。19568月,金教授升任副院长,徐百川先生重新担任土木系系主任,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其中,196011月到19637月期间,建筑、土木两系合并,刘敦桢教授任系主任,林醒山、齐康分别任党总支正副书记,徐百川先生则担任第一副系主任,负责两系的行政工作。

1980年,徐百川先生被授予土木工程系名誉系主任。

1982年,徐百川先生当选为南京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兼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继续为学校和土木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新中国最早编写出版土木类中文教材的人

徐百川先生十分重视教材的编写和建设。解放前,土木学科的教学均采用英文原版书,为了摆脱对英美教材过分依赖的局面, 1951年,徐百川先生出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国内最早的土木类中文教材;1952年先生又出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1953年,在吸收当时苏联的最新规范的基础上,出版了《钢筋混凝土学》(上、下册)。这些教材不仅成为国内不少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科书,还流传到了港澳地区,在教育界、工程界影响很大,也为全国高校编撰我国自己的教材树立了榜样。。1963年,徐百川先生被聘为建筑工程部高等工业学校工程结构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出席了全国建筑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并为我系领回了《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教材的编写任务。土木系在徐百川先生的倡导和带领下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不断编写出符合中国实际,有我校自己特色的各科教材和专著,为提高东南大学的声誉和教学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负责起草我国工民建专业教学计划

徐百川先生高度重视土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工作。1956年,徐百川先生出席了教育部制定工科若干具有代表性专业的标准教学计划的会议,受教育部委托负责起草了全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计划。此后许多年内,有关工民建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均以我校土木系为主要负责单位。1962年,高教部召开修订若干有代表性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议,徐百川先生出席并主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这次会议是在总结50年代苏联的高校办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教学计划的重要会议,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方面,均作了重大的改进,为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持建设了中国高校最大的结构实验室

徐百川先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徐百川先生矢志要建立一个全国高校最好结构实验室,为此,他殚精竭虑,多方奔走呼吁,从露天实验场、到搭建简易房屋入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在1964年建成了当时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结构实验室为学校结构工程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硬件支撑,也为土木系的科研、研究生培养,服务于国家及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领导了我国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研究

60年代初期,徐百川先生被国家科委聘为技术科学学科组土木及水利分组组员、建筑工程组建筑结构专业组成员。196312月,徐百川先生参加了建筑工程部和国家科委建筑工程组召开的“建筑工程十年规划重点项目落实会议”,为我校申请承担了钢筋混凝土刚度、裂缝及抗剪的课题和预应力混凝土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这两大课题制订了“科研项目规划任务书”,具体拟定了19651970年的目标,以及包括人力安排、实验室建设和经费预算等各项规划,从而为土木系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正是这两个课题开启了土木系的科研之门,使我校的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成就了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丁大钧教授和预应力专家吕志涛院士。

徐百川先生是我国预应力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带头人,也是东大预应力学科的先导者和奠基人。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刚刚开始引进预应力技术,他便以其远见卓识,预见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将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将其写进教材,积极向国内同行推荐。1957年,在徐百川先生的领导下,南京工学院和江苏省设计院、市建工局共同承担了预应力混凝土高压釜的开发和研制,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几乎同时启动了国内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试验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徐百川先生为土木系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计划,1964年组建成立了预应力技术研究组并亲自担任组长。结构试验室建成后,我系又承担了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试验,解决了当时纺织工业厂房建设的问题。虽然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各项科研工作遭到极大的破坏、停滞不前,但这些前瞻性的工作为我校后来的预应力研究和开发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在预应力混凝土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979年徐百川先生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并于1985年起任名誉理事。

培养的首位研究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百川先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梯队的建设。1961年,作为南京工学院首批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先生慧眼识珠,招收吕志涛为其研究生,并为他确定了从事预应力研究的方向。吕志涛教授以其在预应力混凝土方面的卓越成就,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领头人。八十年代以来,徐百川先生还和吕志涛教授一起,招收并指导了孟少平、林建军、唐来顺、杨建明等多名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从而在土木系逐渐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组合,颇具特色的预应力教学科研队伍。如今,这些人早已是教授博导或高级工程师,成为在国内预应力界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而东南大学在预应力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成就也已蜚声海内外。

土木系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的第一人

徐百川先生毕生从事土木工程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51年和1953年,徐百川先生就分别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聘为会员,并于19516月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担任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南京分会的副理事长。1965年被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聘为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八十年代后,徐百川先生先后受到国家教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的表彰。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徐百川先生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荣誉会员,成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徐百川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半个多世纪,治学严谨,一生坦荡,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土木工程教育之功臣。

(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