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印象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1479

傅大放

       去年秋季我开始给一年级新生开设一门研讨性质的课程“水科学与工程导论”,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之高出乎我意料,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九龙湖宾馆的集中presentation,无论是内容的创意及深度,还是讲解和提问,都反映出一年级新生中藏龙卧虎。但是,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什么?研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把握?课内课外关系如何处理?学生成绩综合评定方式又如何优化?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报名参加了东南大学首期赴美国“新生研讨课”师资培训班,以学生身份到开设新生研讨课已有十五年之久的美国里海大学学习三周。

因为我有一本科毕业的学生在里海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所以对里海大学还是有所了解的,但一直有个疑惑,里海大学的各个学科研究水平在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并不靠前,但综合排名多年来一直稳居30名左右,我也想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探个究竟。

一流师资  给我们上课的教师是里海大学新生研讨课“EGN5”课程组原班人马,他们都是志愿加入到给一年级新生开设研讨课队伍的。主讲工程概论和工程师职业素养的Keith Gardiner教授,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在里海大学执教已有30年,他讲起工程技术史滔滔不绝,而且每节课都安排最新工程技术进展的资讯,他在课外为课程付出的时间令我们难以想象。其他几位教授分别来自工业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各指导我们完成一个项目,排队分析系统、无线传感器、土壤湿度测量仪、便携式净水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给本科生上两门课是里海大学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他们在本科教学中所花的时间都不少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而且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课堂学生人数基本在25人以下。类似我们这次完成的动手实践项目,里海的每个本科生在四年中要完成10个左右,而完成这样的项目,教师在准备、点评等环节的付出要比简单讲课的付出大得多,而且他们还要不断更新项目内容,在项目指南中设计执业要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意识等方面的训练环节,还要在项目中布置一定的文献让学生阅读、总结,可以这么说,这样的教学工作完全就是一个科研项目。里海大学还成立了教师发展处,专门指导教师们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解答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疑问,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呼声。这次我们也有幸聆听了Greg Reihman 教授专门为我们讲授的两节课,他多年前在湖南长沙教过英文,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去年从斯坦福大学教师发展处转到里海大学教师发展处担任处长,同时也是哲学系教授。他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感悟完全是经典教学法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他崇尚课堂活跃和自由,强调鼓励和启发,但也注重及时点评和综合评价,就是我们这些当了多年教师的学生们,听了他的课以后也觉得茅塞顿开。有这样的组织和这样的教授在具体推动里海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那些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授们都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课题在研究也就不足为怪了。

周到服务 在里海大学,敬业的不仅有教师,还有他们的工作人员。729日下午四点当我们走出滨州伯利恒机场,就有了意外的惊喜,里海大学国际合作处Debra女士在行李提取处的即席发言热情洋溢,还专门让她的侄女和她一起来接我们,把我们称为里海大家庭的新成员。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住处(里海大学会议中心),我们每人领到了自己的黄色钥匙袋,上面写着房间号和床位号,每人一个文件夹,里面有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和授课教师等课程安排,校园指引,社区介绍,附近城镇介绍,以及邻近城市纽约、费城的介绍。他们细致入微的前期准备工作让我们又一次吃惊。在三周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没有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她们却像无形的影子一直伴随着我们,因为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而且常常是超越我们的期望。有一次,上课地点变动,虽然早已通知大家了,但在上课的那天早晨我们下楼时,在大门出口的显目处还是看到了Debra女士亲笔写的海报,友情提醒我们上课的地点与前几天不一样,出门别走错路了,这样的贴心服务着实让我们再次惊叹。分管教学的教务长的官方宴请、和授课教师的聚会以及与各对口学科教授的联谊活动,无论是地点还是形式,她们都巧妙设计,而且每次她们都提前在门口迎接,可是活动正式开始后她们都不见了。后来问她们,她们说因为是正式宴请,交流双方在就可以了,她们的职责是为这样的正式活动做好服务,不应该参加。我们不得不佩服里海大学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准了!

精致校园 我以前参观过不少美国的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芝大的校园给我的印象最深刻,那些数百年的建筑群在昭示着它的威严和神圣。而这次到里海,有不一样的感觉。依山而建的20多栋古朴石木结构建筑散落在森林之中,站在古老的学生活动中心的三层平台上,可以眺望河对岸的里海大学所在伯利恒市政厅和伯利恒市图书馆,而眼底下两栋连体的现代化的建筑是学校人文图书馆、计算中心和科技大楼(容纳生物、材料、环境、化学四个学科),与周围的古老建筑融为一体,和谐而有生机,特别是这两栋现代化建筑的内部节能环保设计和教学科研设施更彰显里海人的做事用心,难怪这两栋楼荣获了美国绿色设计大奖。山顶上是里海大学的研发中心,山另一侧则是学校的生活和文体中心,校园免费巴士穿梭在美丽的林荫道上,合理的功能分区给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虽然也和其它美国大学一样没有围墙,但和里海小镇相对边界清晰。里海小镇沿伯利恒河南岸分布,最东头就是著名的伯利恒钢铁厂,管理学之父泰勒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科学管理原理》,现在工厂早已停产,一百多年的厂房和炼铁炼钢高炉变成了工业博物馆,里海大学校园就置身于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社区之中,那些古老的校园建筑显得更有份量,现代化的图书馆、计算中心和科技大楼显得更有底气。可以想象,4000学子在约5000亩如此美丽、宁静、古朴与现代有机统一、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中,得到的是何等的洗礼!

 

在里海大学的短短三周学习生活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不但基本了解了美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基本架构和教学模式,而且明白了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象里海大学这样学生规模小、本科教学质量优势明显的学校一样可以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热心教学的师资队伍、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高水平的教学服务系统就是他们的特色,而正是这些特色赢得了广大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和回馈,使这所数百年的私立大学能日益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