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象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审、原总编辑
丁大钧先生是我社的老作者、老朋友,是土木工程界名望显赫的老教授、知识渊博的多产作家,更是我久仰的一位老先生。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著书立说车载斗量。他一生著书40多种,其中有11种由我社出版。1999年还出版了《耕余诗词》,我经常拜读,受益匪浅。
早在1961年,当时我社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组织出版解放后第一批国内自编高校理工科教材,丁先生同当时南京工学院的许多教师积极参与了这一开创性工作。当时出版的高等学校试用教科书《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册)与《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等都是他们(还有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成果。这些教材为后来不断修订出版的至今为广大师生欢迎的仍继续使用的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国家颁布了许多专业标准与规范,带动了专业课教材的修订。丁先生对修订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980年担任天大、南工、同济合编、清华主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册)的三主编之一。该书1996年荣获建设部全国高校建设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后该教材改名为《混凝土结构》(上、中、下三册,仍为三校合编、清华主审),至2008年已修订至第四版,是当前该类教材发行量最大的教材。1980年丁先生还担任《砖石结构》教材的主编,该教材1993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建设部全国高校建设类优秀教材一等奖。现该教材易名为《砌体结构》,已出版第二版(仍由丁先生主编)。
1997年丁先生还在我社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总论》,这是在198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概论》的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该书1994年还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在《总论》出版6年后又作出了较大的修改,恢复了《土木工程概论》的书名,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9年丁先生抱病作了再次修改,一位86岁的老人、癌症患者做完了最后的修订。可惜的是,还没见到新的修订版(第二版于2010年面世)就离开了我们,甚感惋惜!
除了编写教材外,丁先生还在我社出版了《混凝土结构发展》、《砌体结构学》、《现代混凝土结构学》等理论著作,这是他一生对建筑结构研究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遗产。
通过这些教材的出版,看到了丁先生对知识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对作品要求完美的境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可谓是知识界、科技界的楷模,更是我们编辑学习的榜样。
丁先生在著作过程中不仅对科技内容作翔实的叙述,特别重视实验数据的介绍,对计算过程的详述,对标准规范的讲解。难能可贵的是二三十年来丁先生特别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他访问过20多个国家并多次在国外讲学,在国内30多所大学、学会、设计院讲课150多次。他养成了剪报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国内外工程信息和人类的建设成就。他还强调既不忽视我国历史上的成就,更注重介绍今天巨大成就和所达到的水平。并一一如实地反映在书中,介绍给广大读者。如他在《土木工程概论》(2003年版)前言中介绍:“上海
特别值得我们教师牢记的是,教书育人要并重。2009年他在我社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的前言中警戒:“每个公民最起码应遵纪守法。在电视上惊闻某高校土木专业研究生犯罪……深感不安,只传技术,未能育人,曾作诗自责……告诫莘莘学子,切不可违法乱纪,否则即使逃脱法律判处(难,切勿心存侥幸!)也将遭到良心谴责,终日惴惴,人格堕地,使合家蒙羞,慎之哉!慎之哉!”丁先生毕生一心教学子成才,为祖国奉献,真是一位好学者、忠心为党为国的老教授。
提到丁先生,我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专业和教材编辑室的七八位老编辑,都深深铭记丁先生诲人不倦、严肃认真、追求完满的精神,缅怀丁先生多才多艺、健谈、可亲、为人耿直的风貌。
我们永远怀念您!丁大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