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土木工程院士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二)

时间:2010-08-03浏览:716

    83日的学术讲座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叶继红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孙伟院士、龚维明教授、宗周红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院士分别作了关于现代纤维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进展,超大钻孔桩群桩基础关键技术研究,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及确认,二十一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的精彩演讲,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

孙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和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报》副主编,中国《建筑材料学报》编委,英国《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学报编委等职。她在报告中向我们阐述了发展材料的三个能力,即高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各类材料,如MDFRPCHPFRCUHPFRC等的主要性能和国内外的应用情况。他同时指出了材料和结构是密不可分,材料的发展推动了结构的进步;新的结构形式和体系的创新也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的发展。

龚维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我国首次提出桩自平衡测试技术并获两项专利,首次提出高层建筑桩基逆作法概念,创造了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建立了以压浆参数、土质参数及桩的几何参数为变量的计算模型,并据此提出桩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龚教授在讲座中从单桩谈到群桩基础承载力,层层推进,并结合苏通大桥和马鞍山大桥等实际工程向我们介绍了群桩基础的影响因素、实验模拟、压浆等关键技术。而根式基础的提出和在马鞍山大桥中的首次应用,则是引起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

宗周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学院实验中心主任。2000年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200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改造;桥梁结构隔震减震与健康监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及防灾与减灾新技术。宗老师的报告给我们讲了桥梁有限元模型的修正,基于单目标和多目标,敏感性参数的选择和模型误差。通过三个算例,比较了优化的修正结果,及其修正过程中的经验和结论。他还介绍了修正后对于有限元模型的确认方法和研究现状,比较了基于单阶和高阶响应面的模型修正,这对很多学员正在做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王梦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历任隧道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科研所结构室主任、科技开发处总工等职,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院士的报告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气候六大挑战,由此引出地下空间和隧道发展的辉煌成就及解决的技术难题,更是深入的探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面临的十大技术领域。王院士在讲座中教导我们:干一个工程应该给后人留下遗产,而不应该给后人留下遗憾和灾难;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是工程的癌症。王老师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不仅深化和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责任。

(文 王莉莉/图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