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我校55级工民建专业校友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5-04-24浏览次数:464

2015418日~21日,我校土木系1955级工民建校友返回母校,举行入学60周年纪念活动。南京工学院1955级工民建专业共有招收60名学生,分成2个班。18日晚,当年任班级党支部书记的李忠实学长、班长周以大学长、傅梦岩学长,以及毕业后改行做建筑设计的朱守训学长接受了我院研究生记者团同学的采访。

求学经历

四位校友首先介绍了南京工学院1955级工民建本科班的情况。时值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制度学习的是苏联模式,高校本科学制从他们这届开始改为5年,因此,他们到1960年才毕业。据老校友们回忆,当时他们学习的课程和今天类似,大一学习公共基础课,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之后是专业课。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每门课的课时都排得很多,比如建筑制图,需要学习两个学期;每个暑假都安排实习课程,同学们要熟悉施工现场的测量、运送水泥、瓦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各个工种的工作,同时他们还要参加地质实习,开挖岩石,做地质结构分析等。尽管学习任务重,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十足,图书馆、教学楼的座位都被自习的学生占领了。周以大学长说,他们经常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学习,一起占座,注重交流讨论;李忠实学长是调干生(即选调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上大学,当学生),基础不及高中应届生,周以大和他组成学习小组,帮助他跟上大家的节奏。

老校友们还回忆起几件有意思的事情。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全国各地都在大炼钢铁,当时的南京工学院也不例外。老校友们当时住在老六舍,每个宿舍8人间,上下铺,由于床铺是钢铁做的,就被拿过去炼钢;为了解决睡觉没床的问题,老校友们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设计并制造了结实耐用的木床。

朱守训学长是一名建筑追梦者。据他回忆,他收到的南京工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建筑学专业,而报到的时候却被分配到土木系读工民建专业,并让担任学生干部,他虽然愉快地服从的组织决定,但没有放弃追逐建筑梦: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之余,他经常跑到建筑系的教室听课,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扎实的绘图功底,毕业之后,他进入了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直至担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的总建筑师。班上同学称他为复合型人才,兼具结构工程师的严谨和建筑师的灵感。的确,朱守训学长在工作中为“结构”和“建筑”搭建了无缝连接的桥梁。

工程实践---北京火车站

这一届校友最特别的经历就是参与了建国10周年献礼工程——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火车站的设计和施工。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中共中央在1958年决定在首都北京规划建设10个大型建筑项目,以展示国家焕然一新的面貌。195810月下旬,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今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双曲薄壳结构的站房大楼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陈登鏊主持,国家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20多人、土木系10多人参与)合作承担设计。

据周以大、朱守训学长回忆,当时设计工期特别短,又没有现在的计算机帮助计算,只能靠计算尺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为了抢设计进度,同学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建筑和土木系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车站设计进度迅速,同年12月上旬就完成全部的设计方案,1210日中央批准设计方案。1959120日火车站开工兴建,910日竣工,915日开通运营。这段工程实践经验成了老校友们最难忘的回忆,学校还以这段工程实践为背景排演了话剧《初出茅庐》。

师恩难忘

他们仍记得当年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报出来的是一串响亮的名字:教他们理论力学的老师是鲍恩湛教授、材料力学是丘侃副教授、结构力学是副院长金宝桢教授和助教单炳梓老师、建筑结构设计是系主任徐百川教授、结构工程是刘树勋教授、钢筋混凝土是丁大钧教授、木结构是陈昌贤教授……。老校友还清楚记得丘侃副教授上课总带着一双白手套,右手同时夹着三支不同颜色的粉笔,一行行隽秀的力学公式,一幅幅精美的受力分析图就在他的三支笔下流出,如梦幻一般。当时基本上没有书,只有老师刻钢板编写的讲义,但其中很多讲义后来都变成了全国最早出版的教材。

寄 语

谈到对学弟学妹的期望与建议时,几位老校友建议在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多读书,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兼顾结构和建筑知识,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

老校友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都秉承我校的扎实的学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工程实践,在祖国大地上建设了一幢幢南工印记的建筑。

 

 

 

(文/李柄静、尹航、方隆祥,/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