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院长(系主任)话发展】——吴刚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4-12-11浏览次数:1652

全面构建学院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吴 刚  

点击查看原图

吴 刚 19766月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911月被任命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411 月获得连任。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二五”科 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 项,已发表(含录用)论文100 余篇,其中 SCI收录51 篇(含AS- CE论文16篇)、 EI收录104篇(含《土木工程学报》论文21 篇),主编行业标准1部,副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4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2012年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13年获第八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

 

2009年到2014年,是土木工程学院90年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是土木工程学院快速发展的五年,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友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例如在科研方面,科研经费实现翻番,纵向经费超过横向,五年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新增千人3名,长江学者1人,杰青1人,青年千人2人;在教学方面,牵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 项,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全校35 门),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立项建设课程(全校5 门)。青年教师授课能力提高,多人次高级别竞赛获奖,包括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校授课竞赛一等奖等。过去的五年,学院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教育部 2012 年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土木第三,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4年学科专业评价中荣膺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第一位等。学院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学院内部营造的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对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如何有新的更好发展,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今后的发展,重点可归纳为“以一套高效新型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人才和国际化两大战略为核心;以构建三大东大特色平台为重点;推动学院四大专业(学科)又好又快发展。”简称为:做好“1234 工程”,全面构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针对学院,就是确保学院能可持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与状态。“1234 工程”的“1”就是以一套高效新型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构筑学院高效运转的内部机制。学院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极为重要的保障。未来五年,学院将结合试点学院建设,择机启动学院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全面实现系主任负责,支部书记监督,集体决策的模式。将权力重心降低,显著提升和强化系(中心、室)的责任和权力,实现集中和直接管理模式,建立“院分管领导—系分管领导”的两级工作制度,建立在院务会领导下的“院系领导联合办公会议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将年轻的人才推到一线,为学院新一轮的持续发展积蓄内能。

2”是以人才和国际化两大战略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科的发展内涵和国际影响力。在人才战略方面,将着力改变当前引进人才靠“等”为主的现状,主动出击,并重视引进后人才的全周期规划,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使青年人才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对于国际化,学院将在更高的高度上系统推进国际化战略,狠抓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实现全球招聘教师,选送青年教师去世界一流大学研修与合作研究;加强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加入国际化元素,使专业设置与国际主流接轨,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与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国际实践环节,大力开发国际实习项目;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攻读学位、联合培养、短期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游学等;营造多元文化校园,建设具备良好的文化包容性的国际化学院。

3”是以构建三大东大特色平台,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重点。一是做强特色人才培养大平台。以学院“内涵建设十条”为指引,从根本上着力提高教学内涵质量。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计划为牵引,以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为核心,全面启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东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大力推动与海外知名高校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重点建设好丁大钧班和国际化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继续扩大海外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推动全英文专业,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院之路。二是做好推动学科发展的“硬”平台和“软”平台。“硬”平台是一校二区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九龙湖校区,将新土木交通大楼建成学习之家、创新之家、绿色之家、和谐之家,建设国内最先进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同时,将位于建邺区的国家级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纤维材料研发平台;依托江宁区提供的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楼,创建中国建筑工业化创新示范特区,推动我国建筑业现代化的进程。竭力推动以校友资源为核心的“软”平台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支撑校友共同发展的助推器、检阅在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检验器、推动学院争先进位的加速器。三是做强土木大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特色研发平台。以学术特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为着力点,加强与相关学科相关院系的合作,更好地整合和发挥学科优势。同时,全力做好校内5个学院、国内5家知名高校、15家大型企业共同创建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4”是推动学院四大专业(学科)又好又快发展。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力学、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四大专业(学科),学科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特有问题。力学学科瓶颈是队伍过小,急需引进和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从平稳发展到跨越式发展。市政工程目前研究领域过窄,在水处理方向做强的基础上,着力做强市政管网系统方向。在学院层面,我们拥有土木工程、力学、管理等三个一级学科,具备了力学基础、结构分析、施工、管理完整学科优势,须进一步加强“力学+ 土木+ 管理”交叉融合,实现四大学科可持续发展。

憧憬未来,期望全院师生通过五年的努力,构建学院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抒写东大土木新的历史篇章!  

转载自2014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1269期《东南大学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