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生强翰霖在第七届全国土木研究生暑期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者:刘静发布时间:2016-07-08浏览次数:275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强翰霖,很荣幸能够代表此次暑期学校的300多位学员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暑期学校的一员,同样作为东南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站在这里,感恩、感激而又感慨万千。

(一)

五年前,来到这里,绿草正含芳,梧桐映礼堂。

还记得本科开学典礼上,吕志涛院士虽身体欠佳但仍专程来到现场,鼓励我们发奋图强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声声入耳;吴刚院长以汶川地震为鉴,鼓励我们以知识救死扶伤的情怀,至今仍余音绕梁。

一周前,再次回到这里,玄武柳依阳,梅庵月影长。

毕业一周年,利用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聆听大师讲座,参观工程实践,与朋友交流互动的同时,我回来看看,这里的每一分变化与不变都让我感到欣喜。不变的是:青春的回忆——常坐的校车、榴园大肉包、每晚都要跑上10圈的操场;不变的是:师长的寄托——吕院士专程来到现场,仍对我们寄予厚望;不变的是:同窗的友谊——再次和好兄弟们相聚并互诉心肠。变的是:四牌楼更加人杰——多位年轻教师的加盟给土木学院注入新鲜的血液;变的是,九龙湖更加地灵——拔地而起的土交大楼和振动台试验平台。

(二)

四年内,在这里,春华豆蔻共寒窗,秋实岁月叙短长。

从懵懂到成熟,学院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老师们在课堂上授业解惑的身影,我至今仍历历在目:结构力学课上吕令毅老师全手写的板书,弹性力学课上潘金龙老师拿起鼠标垫的开场白“一块薄板”,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上吴京老师和张晋老师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剖析,建筑结构设计课上邱洪兴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额外扩充,桥梁工程课上刘钊老师透过表象看本质的点拨,抗震课上叶继红老师为了给我们赶冬天的第一节课来不及给正值高三的孩子做早饭,大学生SRTP的陆金钰老师在一个小时的电话中,一页页地教我修改PPT。他们严谨求实的态度,不仅教会了我终身受益的工程知识和基本的科研方法,更教会了我做人的准则。

从追赶到超越,我们也见证着学校大土建学科群的日益发展。在第三次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东大的建筑、土木、交通、规划、园林5个一级学科全部进入全国前3名,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周内,再次在这里,躬耕学海苦作舟,更有夜读伴星光。

我们现在的脚下,是六朝宫苑的遗址,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此次暑期学校,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东南大学搭建的交流平台,其中会务组织人员的辛勤劳动,中外大师们的倾囊相授,学友们的高水平提问,无不使我钦佩不已。有许多恍然大悟,也有许多懵懂疑惑,我想这都是我们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一年前,离开这里,你用甘醇的乳汁,育英才,作华夏栋梁。

仍然记得研究生推免动员大会上叶继红老师的话:“你们去外校的同学呐,一旦失利了要赶快跟我联系,母校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感谢母校特别是土木学院能以如此宽广的胸怀,真真切切为学生着想。毕业后离开东大,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校友,但我每天都会看学院网站,关注土木学院的发展。

而今在新的环境里,每当课题进展不顺时,每当生活迷茫困苦时,每当理想虚无缥缈时,都会想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校训,想起“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作风,想起丁大钧教授观测混凝土裂缝的8395个日日夜夜,想起昔日战友们挫折时的砥砺前行。我深深地明白,只有扎根大地不离土,才能培育栋梁参天木,我的背后是东大百年的岁月华章。不久前在清华见到吴刚院长,吴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嘱咐:“在这里要好好努力,可不能落后啊。”学生定当铭记在心。

今天,再次离开这里,你用绵绵的情丝,结友谊,愿地久天长。

朋友们,请再次看看你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请牢记并珍藏老师和朋友的面容吧,因为明天即将启程归航。一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已彼此相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谨以此献给为此次活动默默付出的同学、朋友、老师和母校,我用心中的恋曲,轻轻地啊把你歌唱。

谢谢大家!